农企新闻网

18分的钻石值多少钱(两年亏损64亿)

发布者:金阳一
导读文|《财经天下》周刊 张梦依编辑|杨洁昔日的“人造钻石大王”*ST金刚,终于走到了退市边缘。12月27日晚间,*ST金刚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追溯调整后的财务报

文|《财经天下》周刊 张梦依

编辑|杨洁


昔日的“人造钻石大王”*ST金刚,终于走到了退市边缘。

12月27日晚间,*ST金刚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追溯调整后的财务报表可能触及相关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市场上有句俗话是“世界钻石看中国,中国钻石看河南”。而即使在钻企多如牛毛的河南,“豫金刚石”也曾是一家引人注目的公司。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只用了六年时间,它就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豫金刚石”,在2015年时,其股价曾在两个月时间内上涨了174%。

在当年的招股书中显示,豫金刚石的人造金刚石产销量排在国内第三位;巅峰时期,它曾和黄河旋风、中南钻石一起包揽了国内金刚石行业80%以上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堪称中国版“施华洛世奇”,是国内最大的人造钻石企业之一。

2020年,豫金刚石出现股价异常波动,三个月内涨幅接近300%,且因业绩与股价严重不符,被监管层狂点名,一度被停牌核查,与天山生物、长方集团一起被称为当时A股的“三大妖股”。在2020年11月,豫金刚石“戴帽”。

此后,市场上对*ST金刚的讨论,就一直围绕着财务造假、信披违规、官司缠身等话题展开。两年时间内,*ST金刚亏损64.33亿元。截至12月29日,*ST金刚报收1.79元/股,较2015年的最高点跌去了九成,总市值仅剩21.58亿元。

钻石大王“陨落”

*ST金刚在公告中提到的信披违规,与其财务造假事件有关。

今年8月16日,*ST金刚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根据《告知书》查明涉嫌违法的事实,2019年末*ST金刚虚增净资产18.56亿元。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追溯调整后的净资产可能为负,可能触及相关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两年亏损64亿,股价暴跌9成,“人造钻石大王”还有救吗?

昔日“钻石大王”落入如此窘境,还要从去年春天的业绩“变脸”说起。

2020年1月18日和2月29日,豫金刚石先后披露了2019年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在业绩预告中,豫金刚石预估的2019年归母净利润为6743.8万元至9634万元;在业绩快报中,归母净利润为8040.34万元。

两年亏损64亿,股价暴跌9成,“人造钻石大王”还有救吗?

但在2020年4月3日,豫金刚石却发布了一则修正公告,公司业绩突然来了个“大变脸”,2019年公司预计净利润亏损51.51亿元。

修正前后,豫金刚石的2019年营收不变,均为9.76亿元。但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公司净利润就从盈利8040.34万元变成巨亏51.52亿元,同比下滑5447.20%。

2020年4月3日当天,公司股票收盘价为2.93元/股,总市值才只有35.45亿元。从2010年至2018年,豫金刚石合计实现净利润10.61亿元,仅仅是净亏损额的五分之一。

如此大的的业绩变动令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震惊,也迅速引来证监会的关注。

4月7日晚间,豫金刚石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净利润披露前后存在重大差异,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就会计师对公司2019年的财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等问题,监管也屡屡问询。仅在2020年一年时间,豫金刚石就收到了10份监管函。但豫金刚石对大部分监管函都“置之不理”,只回复了其中的3份。

这一态度也“激怒”了深交所。2020年10月27日,深交所向豫金刚石下发关注函:深交所先后于9月1日、14日向公司发出函件要求公司说明相关问题,公司均未回复;如在11月27日前公司仍未回复问询,深交所将对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及相关停复牌处理。

11月2日深夜,豫金刚石对深交所关注函终于做出回复称,公司存在资金被动流向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和违规担保的情况,已触及其他风险警示的情形,11月3日公司股票停牌一天,11月4日起,公司戴帽ST。

2021年4月,公司又因2020年度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1年8月,中国证监会对*ST金刚下发《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其“财务造假”问题正式浮出水面。根据《告知书》内容,经监管查明,从2016年开始,*ST金刚就开始通过虚构销售交易及股权转让交易,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通过虚构采购交易等方式,虚增存货、固定资产、非流动资产;公司2018年、2019年的财报中都存在造假行为。*ST金刚2019年末虚增净资产18.56亿元,2019年12月31的净资产为17.21亿元,2020年亏损12.36亿元,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追溯调整后的净资产可能为负。

消息爆出后,有散户在股吧中惊呼:“人在家中坐,雷从天上来。”

根据公告,从2016年起,豫金刚石为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及对外提供担保合计34笔,合计金额约41亿元。

同时,经查明,豫金刚石通过虚构采购业务、支付采购款、账外借款及开具商业汇票等形式向实控人及其关联方提供资金。从2016年到2019年期间,豫金刚石实控人及关联方对上市公司形成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占当年披露的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07%、8.79%、31.01%、14.9%,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3亿余元。而豫金刚石未按规定及时披露,亦未在相关年报中披露上述关联交易。

豫金刚石董事长郭留希也因此被证监会处以罚款1500万元,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又是“资本玩家”惹祸

根据公开资料,当前,我国培育钻石产能约占全球培育钻石总产能的50%,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河南省又占据了国内培育钻石80%的产能。

豫金刚石便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1990年,河南周口个体户郭留希靠着做导电钢圈生意存了20多万元本金后,成立了河南远发金刚石有限公司,生产金刚石原辅材料。到2001年时,公司员工已经有800多人,年收入达到了几千万元。

快速发展过程中,郭留希为避免公司出现“家族企业病”,成立了郑州华晶硬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布局金刚石行业,将之前的远发公司无偿并入;并聘任了来自香港的总经理,为公司奠定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和企业文化。经过这一系列企业布局,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功上市。

在公司巅峰时期,豫金刚石拥有领先的合成设备和生产技术,就连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企业黄河旋风也曾来到这家企业参观学习。

在看到消费级人工宝石成为市场风向后,郭留希还宣布,要投建一项“年产700万克拉宝石级钻石项目”。2017年,豫金刚石通过公开市场募集45.67亿元,拟将42.88亿元用于投入该项目。到了2019年10月,公司公告称拟终止该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9.99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但对于募集的资金是如何花掉的,公司却并没有给出说法。

在2019年10月,深交所下发关注函,多次对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大幅增长等事项提出问询。

同时,豫金刚石和郭留希控制的其他“华晶系”公司,也不断陷入各种民间借贷、金融贷款等纠纷之中。

郭留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定增募集超过45亿元资金是公司危机的“源头”。他表示,当时他自己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10亿元,以及其他各方定增的资金,“都是借来的,各方都要求由我、我的家人或者上市公司给予担保”。这些“后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向别人借钱来还利息,借钱来还担保债务,2020年集中披露和计提了,对公司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豫金刚石的业绩也坠入泥潭。2019年公司净亏损达51.97亿元,2020年净亏损缩窄至约12.36亿元。

连亏三年之后,豫金刚石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仅为-1.12亿元。目前,公司因背负了88条诉讼案件,大部分银行账户资金、土地、对外投资股权或被冻结,或被查封。截止到今年11月底,公司可动用的货币资金余额仅为3900万元。

钻石消费市场叫好不叫座?

人造金刚石应用十分广泛。在工业领域,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可以用于制作锯、切、磨、钻等各类超硬材料制品和工具,在消费领域,还能用于消费电子、机械加工、半导体、勘探采掘、建材石材等行业,消费者喜爱钻石饰品,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人造金刚石制作而成。

得益于人工钻石(培育钻石)产业技术的成熟,以及环保、款式多样化、高性价比等优势,人工钻石逐步取代天然钻石,成为钻石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两年亏损64亿,股价暴跌9成,“人造钻石大王”还有救吗?

不过,中国钻石消费市场仍处于教育阶段,渗透率相对较低。国盛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在海外地区,钻石是第一大消费珠宝,2020年占比达到47%,黄金饰品位居第二位,消费占比达42%;钻石在海外婚庆市场的渗透率高达70%。

而在国内市场,由于消费者购买能力有限,珠宝消费更侧重保值投资需要,尚未形成钻石消费时尚化和饰品化的主流趋势。钻石在中国婚庆市场的渗透率为47%,远低于欧美市场。

行业的不成熟、疫情的冲击,都影响到了钻石玩家的生存现状。近年来上市钻企经营业绩均不甚理想。以黄河旋风为例,财报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黄河旋风的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3906.2万元、-9.8亿元、4049.15万元,三年多以来累计亏损超10亿元。

财务造假问题曝光、濒临退市之际,豫金刚石还要面临零售钻石市场的残酷竞争,但这家公司从高光到陨落,还是令投资者唏嘘不已,这家公司还有救吗?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