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后,各中小学均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每周开展5天,每天2小时,以辅导家庭作业和开展兴趣活动为主。
课后延时服务旨在解决三个问题:
一、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初中不超过90分钟。
但在实践中,老师为了教学成绩、家长为了孩子的“出息”,双方达成默契,“共谋”加重了孩子的作业负担。
课后延时服务要求学校在托管期间,辅导孩子基本完成家庭作业。这样,孩子回家后就没有家庭作业了,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学生的课培训负担过重。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剧场效应”,很好地解释了,大家为什么不惜重金争相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上课。
在学校里,大家学习的机会是差不多的,如果课外多学习一点,孩子在升学竞争中的胜率是不是更高?这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有资源或运气的孩子进入了名校,我的孩子在普通学校,这中间的差距,能不能通过补课抢回来?
大家都这么想,加上培训机构故意制造焦虑,夸张宣传,于是课外培训就愈演愈烈了。很多孩子被迫加入了这场竞赛,每天奔走于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身心俱疲,不堪重负。
全面叫停学科类培训,让教学回归学校,任何人不许抢跑偷跑。然后只要管好学校,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就能降下来。
三、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过重。义务教育原本是普惠性质的,家长不应该花多少钱。现状是,教育已经和医疗、住房一赶快,成为新的“三座大山”之一,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下决心搬掉这座大山,才能保证人口的正常增长。
双减文件发布以后,各地教育部门反复调研、周密部署,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课后延时托管服务已经全面开展。
从实践和家长的反馈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仍有大量家庭作业。老师在延时托管服务时全程讲课或讲题目,没有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托管服务成了变相上课,孩子的负担不减反增。
二、学校开展课后托管服务,表面上是自愿参加,但出于安全与管理的考虑,学校还是要求所有学生参加。有些家长的工作性质不方便太晚接孩子,也有一些家长是全职妈妈,没有托管需求。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违背了家长的意愿。
三、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学校孩子多,食堂是分批次进餐的。最早的批次,中午11:30就吃完了,课后托管结束时间大约是17:30。中间有六个小时,孩子非常饿。
四、有些学校开展兴趣活动,要求学生购买较贵的乐器等器材。如某校组织“乌嘟”乐队,每支乐器售价380元,家长觉得价格太贵,心里不太舒服。还有手风琴、架子鼓、美术写生等,都有不菲的费用。如果统一要求的话,经济困难的家庭确实有压力。
五、有的地方课后托管服务收费过高。如广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课后托管服务费高达每生每天50元,一个学期的费用近5000元。内地省份每生每天收费10元,一个学期也需要上千元。对义务教育怀有“免费”期待的家长,难以接受这笔“意外”的支出。
上述问题客观存在,家长希望学校予以解决。我的看法是:
一、学生上完托管课后,仍有大量家庭作业,是学校没有落实好双减政策,必须整改。教师在业绩评价的压力下,有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心理动机。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改变评价机制,用评价机制驱动老师从而落实“双减”。
如何既不影响教学质量,又将“双减”政策执行到位,学校管理者要有深度思考,要广泛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推出可行的方案。
二、课后托管服务必须遵循家长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迫所有学生参加。虽然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但也并非完全无解的难题。关键是要有服务意识,始终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课后托管服务是有成本的,免费并不现实。如果家长是自愿参加的,对收费也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异议。建议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建立财务公开制度,防止学校借课后托管服务的名义乱收费。
四、每天的课后托管服务开始之前,可以统一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将这笔费用核算到托管服务费中。
五、有些学校开展的兴趣班仍然流于形式。一是参与的人数过多,组织起来困难;二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兴趣班的老师被赶鸭子上架,也就只能起到个放鸭子的作用。建议学校多渠道引进社会资源,让兴趣班真正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切实地发展特长。
国家推动课后托管服务是一项惠民举措,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索。我相信,随着各地课后托管服务落地生效,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不断迭代,一定会逐步殝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