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番禺中医院工地驶出的泥头车,全部冲洗车身“平斗出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创新社会治理 走在全国前列
文/图 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成广伟
建筑工地众多的广州,2018年预计将产出超4000万立方米的建筑余泥。如何引导运输行业为广州建设服务,同时避免泥头车撒漏影响市容?3月28日,记者从广州建筑废弃物处置监管工作现场会上获悉,广州正采用人工智能辅以多方共治的方式,探索建筑废弃物处置的新思路。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要求,不断推广好的经验,让更多广州市民在新的治理手段下享受良好市容环境。
人工智能
管住泥头车撒漏
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到工地公路拦截查车,这种对泥头车非密闭运输撒漏的执法,往往耗费人力效率低下。3月28日,记者在广州市番禺区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执法模式。
在番禺区中医院扩建工地,所有开出工地的泥头车车身均洗干净不沾泥上路。有别于以往地方泥头车出工地时后厢余泥装得满满的如一座小山般,这些泥头车所装余泥全部和后厢高度持平,做到“平斗运输”。
“只要有泥头车未密闭运输,就会被抓拍。”番禺区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起,番禺区城管局联合区运行指挥中心,根据市城管委统一部署,以主干道监控设摄像头抓拍为主要取证方式,建立起一套“抓拍—移送—查处”的全新执法流程,区运行指挥中心采集拍摄到“泥头车”违法行为影像资料,交通部门根据车牌核查车辆所属运输公司,区余泥所开展调查处理。线上各部门互通共享数据资源,线下由区城管局实施严厉打击,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执法效能。此项工作正式启动一个月内就获取监控抓拍泥头车违法运输证据线索288条,立案查处254车次。目前,全区各主要干道超装超载、不密闭运输等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同样在番禺区中医院扩建工程工地,每一台进出工地的泥头车车头均装有电子联单IC卡。通过工地出入口设置的摄像头,后端智能管理系统便能通过读取电子联单,获悉泥头车身份及出泥处置信息。
“通过电子联单技术,无论是后端管理还是前端执法,效率均大幅提高。”番禺区城管执法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技术对追踪余泥去处、防止随意倾倒余泥行为很有效。据悉,广州市城管委去年制定《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车辆运输联单实施工作方案》,大力推动电子联单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督促全市在建工地以及码头、消纳场所、循环利用点共完成安装电子联单终端设备,初步形成“两点一线”全流程监管新模式。
一系列人工智能的辅助,泥头车执法不再是过去又脏又臭的“人海战术”。
共治共享
市民参与泥头车整治
治理泥头车撒漏,最终目的还是让市民满意。番禺在治理泥头车撒漏问题上,扎实落实市城管委管理要求。
“我们有各种渠道接纳市民对泥头车污染撒漏的投诉。”记者在番禺区城管运行指挥中心看到,“区长热线”将市民对区内涉泥头车的投诉纳入诉求解决全受理体系;针对市民使用手机较多的习惯在微信公众号“番禺公共服务”上同时接纳市民对泥头车的投诉,亦对接“广州城管”公众号的“余泥渣土投诉”栏目数据。根据市民的投诉,联合执法队前去执法,由此构建市民和政府间对泥头车撒漏治理的共建共治。
“企业和相关执法部门,同样需要多沟通。”记者从广州市城管委获悉,今年1月起,市城管委整合相关执法部门、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行业协会以及全体运输单位近300人,组建“建筑废弃物处置政企微信交流群”。执法部门在微信群内公开执法数据,违法违规企业在行业的大庭广众下曝光亮丑,检讨认罚,即时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个工作群很好地发挥了共建共享共治走在前列的作用。
多重管理
成果经验及时推广
在一系列新的治理手段下,广州建筑废弃物治理开始结出成果。从去年12月至今,番禺区泥头车“平斗”密闭运输率超90%,极大减少泥头车撒漏导致市容污染的现象。据悉,余泥渣土舆情反映去年比前年减少了将近2/3。
“不再超载撒漏运输,我们的收入反而提升了。”为番禺区中医院工地运输余泥的广州冠腾行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车队的黄祖彬表示,以前超载撒漏运输每立方余泥只收到工地二三十元的运输费用;现在单车运量减少了,每立方余泥的运价提升到50元,企业和司机的收入提升了,行车安全也保障了。
“泥头车智能监管和共建共享共治的做法,要在全市大力推广。”广州市城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蓝小环表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工作,任务仍然繁重,压力依旧存在,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不断推动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工作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