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特殊时期为家长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信栏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家长再溺爱,也要管住孩子的嘴!这份健康饮食指南,家长不可不知(特别家教920期)
孩子不爱吃饭、体重超标、龋齿增加,甚至小小年纪就得了糖尿病——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相信不少孩子都常喝饮料、吃零食,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份“甜蜜的负担”。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日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何保证孩子吃得营养、安全、健康,每个家长都关注。
今天,我们就带各位看看如何帮助孩子戒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
趋势:儿童的饮料、零食摄入越来越多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与世界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发布的《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饮用含糖饮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摄入量也显著增加!
何为“含糖饮料”?5%是条红线
“含糖饮料”是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单糖或双糖,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
根据这个规定,目前我国市场上超过一半的饮料属于含糖饮料。其中消费最大的是软饮料,其次为水果、蔬菜饮料,最后是咖啡、茶饮料。
孩子的饮料、零食消费在增长
据调查,我国6—17岁儿童饮用饮料量明显增加,其中12—17岁儿童饮料人均每天消费量最高,为203毫升。
通过对上海、广州、济南、哈尔滨、北京、西安和南宁7城市的9194名6—17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人员们发现城市儿童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为715毫升;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分别为481毫升、1151毫升和1229毫升。
不难看出,儿童含糖饮料消费量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
无独有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也对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状况作了分析与总结,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费率从90年代的11.2%上升至近期的56.7%,零食提供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左右。
别坑孩子!这些症状出现就晚了
过量摄入饮料、零食,有哪些危害?下面的案例应该引起家长足够重视。等出现在自家孩子身上,就晚啦!后悔都来不及!
19岁少女牙齿发黑、腐烂
19岁的女孩文文是个爱笑的女孩,可最近,一件事却令她十分困扰——她的牙齿逐渐开始变色,门牙甚至已经变黑腐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文文从小就喜欢喝碳酸饮料,上了大学后更是每天把饮料当水喝,每天都要喝上3—4瓶,时间一长,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常喝饮料会引发如此严重的问题呢?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孟柳燕教授介绍,文文的情况属于“酸蚀症”,除了一些酸性物质会导致这一病症之外,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引用酸的频繁使用。
尤其是青少年饮用软饮料日趋增加,饮料中的酸性糖类副产品会软化牙釉质,对牙齿产生不可弥补的伤害。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碳酸饮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常喝碳酸饮料会使12岁孩子牙齿的酸蚀率增加59%,使14岁孩子牙齿的酸蚀率增加22%。
如果每天喝4杯以上的碳酸饮料,这两个年龄段孩子的牙齿酸蚀几率将分别增加25.2%和51.3%。
小小年纪就得了糖尿病
“不是吧?这么小就得糖尿病?”在绍兴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11岁孩子小李的妈妈惊诧地问道。
小李从小就长得虎头虎脑,爷爷奶奶出于疼爱,常常给他买各种各样的果汁饮料,一喝就是两三瓶。可后来,小李经常喊累,还老感觉饿,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没力气。
小李的妈妈带着他到医院检查,看到检查结果后,便问出了上面的问题,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年纪小小的儿子居然得了糖尿病!
“现在的糖尿病人越来越年轻化了。”绍兴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爱芳介绍道,“患病的主要原因除了遗传外,很大程度上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
对于儿童来说,家长们一定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像饮料、甜点什么的,吃多了都对身体有所伤害。”
饮料当水喝,体重悲剧了
18岁的男孩小凯,常常被人叫做“小胖子”,因为从小爱喝可乐、爱吃汉堡,身高1.75的他如今体重已达256斤,不得不被妈妈拉到了一家减重门诊就诊。
营养科冯幸燕医生告诉小凯的妈妈,小凯的BMI指数(通常用来衡量体重是否超标)已经超过41,属于严重肥胖,必须进行减重。
如今,大街上的“小胖墩”越来越多,除了可爱之外,肥胖背后存在的问题也应当引起家长们的关注,不仅容易引起“三高”,还容易导致关节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静脉血栓等疾病。
对于儿童来说,肥胖症的发生通常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饮食因素、运动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
据马冠生教授介绍,我国0—7岁儿童超重率已达到6.25%,肥胖率达到3.19%;7—18岁城市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7.1%和11.1%,城市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6%和5.8%。
各年龄段的儿童超重肥胖的增长趋势明显。而每天增加饮用一份(1标准杯、听、瓶)含糖饮料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就会增加1.6倍。
饮食健康,孩子才健康
家长再溺爱,也要管住孩子的嘴
《指南》根据年龄段,给出了不同年龄孩子的饮食健康指导。
饮食健康,孩子才有可能健康,家长不妨对照着指南,好好调整下家里尤其是孩子的饮食结构——
2到5岁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应该少量,且要选择健康零食。
因此,针对2-5岁学龄前儿童的核心推荐包括:
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
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
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
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6到12岁学龄儿童饮食为过渡模式
6-12岁学龄儿童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容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
因此,针对6-12岁学龄儿童的核心推荐包括:
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饮料;
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13到17岁青少年时期发育阶段
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
因此,针对13-17岁青少年的核心推荐包括:
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
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
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守护孩子身体健康
这些事家长一定要做到
别将饮料、零食作为奖励
很多家长会把饮料、零食等作为孩子考试成绩高的奖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当孩子下次再需要奖励时,不妨换一种更加健康的奖励方式!
用鲜榨果汁代替“含糖饮料”
虽然鲜榨果汁的含糖量也不低,但相比于软饮料来说,鲜榨果汁相对健康、安全一些。
因此,当孩子非常想喝饮料时,不妨用现榨果蔬汁代替市面上的软饮料,尽可能地降低“含糖饮料”的副作用。
坚持带孩子锻炼身体
除了饮食上要控制之外,日常的锻炼也必不可少,作为家长,应当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建立起按时运动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抵抗力,使身体素质变得更好!
均衡饮食、少食多餐,吃肉也要吃蔬菜
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少是天生的,多半取决于后天。如果告诉孩子某样食物既营养又美味,而自己每回都躲得远远的,反而会让孩子对它更加反感,从而引起孩子的偏食。
因此,父母在设法让孩子多吃蔬菜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好榜样。
在家里,家长也应该注意,不要看到孩子喜欢吃什么就无限量地让孩子吃,以免把孩子的胃撑大了,这样会使孩子吃得更多。一般两顿饭的间隔可以让孩子吃些水果,免得到了吃饭时,孩子由于饥饿吃得过多。
饮食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慢慢培养,各位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说“不”,一起迎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来源: 京学家庭教育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