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奇谈王。
上一期写了夜场与三亚的故事,阅读量突破了5000大关,趁热打铁加更文章,希望通过我能让各位看官更了解这一代人的夜生活。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不错,希望您能为我点赞评论或转发,您的支持对新人作者很重要。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圈内故事。
「视频为近日王思聪王校长光临上海Mass Club,身着白衣的他很开心。作为中国最顶级的玩家,各地夜店都以“思聪来过”为噱头,而营销们更愿意称思聪是来“指导工作”的。」
视频加载中...
引言
「蹦迪文化」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在我看来,2018年是“蹦迪元年”。这一年,“Z世代”(泛指1995-2005出生的青年)的中坚力量开始脱离父母的怀抱步入社会,有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也有了行动的能力。
这是叛逆、早熟、敏感而孤独的一代人,这是伴随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飞速发展的一代人,这是独生子女最多的一代人,这是充斥溺爱和物质的一代人。而他们,是夜店的最大客户群体和消费的中流砥柱。我相信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看官,很有可能是这一代人的父辈。无论如何,我希望你看下去。
蹦迪的前世今生
蹦迪的“迪”字,来源于Disco迪斯科,所谓蹦迪就是伴随着迪斯科音乐跳舞。一二十年前,我们把这些蹦迪场所称为“迪厅”“舞厅”等等,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称之为“夜店”或者“Club”,伴随上一代人挥洒汗水翩翩起舞的Disco音乐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House、Bounce、Techno等更加新潮、节奏感更强的电子音乐。当然,玩家们也从七八十年代出生过渡到90后、00后为主。
蹦迪,安全吗?
许多看官对夜店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两桌人一言不合啤酒瓶子开脑袋大打出手”,黄赌毒三害泛滥,小混混遍地走……”。实际上,现在的蹦迪,至少夜店里面很安全:一二线城市的主流夜店至少有10-20名甚至更多保安,想打架?先舞池边和通道上一米八几的壮汉保安允许吗,更何况还有数不尽的营销和服务生,很简单的逻辑——夜店老板们比谁都怕砸场子,夜店内打一次架,可能以后的生意都会难做。
至于黄赌毒,更不可能存在了,一线城市可能竞争激烈一些,在二线开外,一座城可能就2-3家店,本来就是高利润行业,只要不关门,基本不会亏钱,老板们何必做这种铤而走险犯法的事情?
蹦迪,很贵吗?
不可否认,蹦迪的开销是无上限的,我也耳闻目睹过一晚上消费大几十万的排面。可是,蹦迪的开销大小,真没有想象中的夸张,举个例子:二线城市主流夜店的卡座,最低消费门槛大概在2000-3000左右,也就是你想要落座必须要点够相应价格的酒或者果盘等等,假如6个人去玩,人均消费最低最低控制到400-500是可以实现的。更何况,没有人会每天泡在夜店。当然这个价格想在夜店喝爽,多半是痴人说梦了,去夜店重要的是玩,喝成烂泥哪还有力气玩得开心?也不要担心酒太少,除了节假日,大部分时间只要你和营销搞好关系,签送一两瓶红酒或者香槟都可以做到。
蹦迪的都是纨绔子弟?
“我进入夜店发现很多卡座上都摆着黑桃A、巴黎之花、路易十三,蹦迪的人都这么有钱吗?”不是的,诚然有两个卡座上二代斗富开酒的场面,但是更多人卡座上摆的“神龙套”(3瓶或6瓶黑桃A香槟,有大小神龙等区别)——是用来看的——如果你细心观察:宁可有些酒瓶子都掉漆了,他们都不会开一瓶酒。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复杂到可以单开一篇文章了,简单来说,喝掉的黑桃A是消耗品,摆着的黑桃A则是排面、是“鱼饵”、是保值品。
事实上现在去蹦迪的年轻人,除了一部分职业玩咖之外,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或者工作的年轻人,这代人的消费能力很强,但是傻子越来越少了,谁都心疼钱,二代们这种“人精”更会精打细算。
蹦迪的社交属性很强,无论是商务宴请还是同学聚会或者泡妞局,我们都可以把蹦迪文化看做酒桌文化的儿子,这是新一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就好像此刻在蹦迪的人确实是你的儿子一样。
关于夜店里的女人
全中国最好看的一批女人、女孩,都聚集在夜店,只不过一些是来玩的,一些是来工作的。那些女人们,我们以后慢慢讲……
结尾
今天的内容大概已经分享结束了,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留言或者后台私信,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妨为我点一个关注,万分感谢。最后的最后,我不是营销,也不是夜店从业者,只是万千玩家中的一员,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希望能与您有所共鸣……[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