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学者来说,挑选古琴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并且古琴的价格差距很大,1500的成本的琴可以卖到3000,也可以卖到5000,也可以卖到上万,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定之类的,所以不能觉得琴越贵琴越好,有的认为价格越便宜的越合算。
一般五千以上的比较好的练习琴可以弹到十级。一万多的也可以,但是好琴无止境,一万多很不错了,绝对够用,但也算不上一步到位,因为还有十多万的琴、一百多万的琴。
那初学古琴五六千就差不多吧,这个价位应该不会有抗指、打板、沙音这样的大毛病,将来就算不学了也不算多浪费。学古琴的人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费和古琴的价格。古琴的价格从几千的工厂琴到上万的手工琴甚至到天价的拍卖品都有。一般而言,初学古琴的人会选择工厂琴较多。工厂琴的价格市场价参差不齐,几百几千都有,甚至有不良商家或者作态的茶馆,以次充好去抬价,欺骗消费者不懂。
劣质厂琴区别于正规厂琴和名家琴在于制作工序,将斫琴的每一道工序分放到流水线,采用化学漆,因此那些便宜的厂琴的会有一些味道,闻久了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影响。正规厂琴则将斫琴的整个过程交由一人独自完成,因此在制作成本上会高了,而且对数据的把控比流水操作要来得好,因此价格也会高些。一般正规厂琴市场价在五千起,酒馆茶楼或一些故作高雅的地方会抬高价格,翻上好几倍。
古琴的购买地方最好不要选择茶馆酒楼或一些沙龙,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一千几百的工厂最好不要,要是买便宜的古琴,最好是亲自试一下,看是否会打板、抗指、沙音,还有会不会有很重的漆味。
现在市面上,按古法制作的古琴,能弹得了的,一般是在一万上下。
为什么这么贵呢?先看看一张古琴的制作工艺及材料:
选材
古琴的木头,通常是砍下以后放了三百年的老木头,一般来源是拆福建与安徽的老房子。
现在老房子越来越少,安徽已经不准老木头出境(不过斫琴的大师们总有门路弄出来的),有的斫琴师已经开始从国外进口三百年以上的老木头。
首先原料已是难得。
在现代制琴,即使是如此难得的老木头,还需要一道检验,即使放在极热、极冷、极干的室内模拟环境下存放一段时间,看其是否会开裂。(这段说得比较笼统,具体数值,掌握在斫琴师手里)
很多南方琴拿到北方都会开裂,甚至也有同一地方弹一两年就开裂的情况,这和材料有最直接的关系。我曾见过一位琴友从网上购得的一张四千多的琴,在东北弹一个多月后,面板、底板都从琴头裂到了琴尾,这便明显是,木头年份过短导致的。
此外,材料与音质也直接相关。沉放几百年的老木头,其结构会产生很大变化。一般老木头做的琴,弹出的按音、散音松透深沉,共鸣久久不止,泛音清脆坚实。四字“轻、松、脆、滑”可概括。年份短的木头做琴,声音首先体现在“闷”上,不透不松不坚不清。
做形
关于一张琴做得是否雅致主要看斫琴师的审美,也能影响其价格,比如王鹏的蕉叶,李明忠的仲尼,这个就不多说了。
视频加载中...
灰胎
灰胎是大漆与鹿角霜的混合物,要上六道灰胎。每道都要等其干后再上下一道,每次等上三个月(均数),前后要一年半的时间。灰胎需要用硬度高又透音效果好的材质,并且同时具有抑制声音的作用。它可以改变木头的振动,使得低频表现更好。不上灰胎的木胚琴,松透有余,厚重不足。(古琴作为漆器的角度,灰胎的作用是可以使它存留千年,保护木胚,不裂不坏。)
很多人说古琴声音小,因此“不如古琴等乐器好”。其实古琴若想把声音做大,只要少上几道灰胎,把面板和底板都变薄,腹腔变大,声音就大了。但这还是古琴吗?古琴本身体现一个“中”道,“中正雅和”是对古琴乐的最基本描述。悦心而不惑于悦耳,悦己而非娱人(关于休生养性之用,这里就不延伸了)。
整张古琴做好要两年上下,可想仅是时间便是不得了的成本。而有的名家会用更长的时间,譬如李某斫琴师甚至用十五年做他的仲尼,也不怪要卖三十万以上了。(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名家卖得贵都是有道理的,比如某斫琴师最低的工厂琴也卖八万就是在卖品牌了,亲斫琴卖一百多万就是在卖名气了。)关于灰胎的材质,自然还有很多,然而鹿角霜是对声音的改善效果是最好的。当年大圣遗音在大清宫库房淋了好多年的雨都没有坏,也正是由于鹿角霜灰胎的功效。很多清朝民间的琴,灰胎是低成本的瓦灰做的,所以到了现在,即便是老琴,它们的声音也非常一般。
大漆
上完灰胎之后,再上大漆。大漆是天然漆树流下生漆,最初是白色,经氧化成红色—红黑色—趋近黑色。为什么要涂大漆呢,古琴能保存千年,便是灰胎和大漆的功劳。
大漆可以防火、防水、防酸、防碱。古代的好的家具、物件会涂灰胎和大漆,有的也只涂大漆。(我曾看到故宫被踏破的门槛上,明显的厚厚的灰胎和大漆)。漆器从中国传进日本,导致了JAPAN(漆器)的由来。
世界上保存时间最长的乐器,第一是古琴(一千多年,现存最早的琴是唐琴,据说私人藏家手中有晋琴),第二是小提琴(三百年,因其传统工艺也涂大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