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的北洋龙银圆,是在北洋龙之中发行数量最大的一个年份。可能有人以为北洋34都是光绪时期铸造的,实则不然。它在宣统时期、乃至民国初期还继续在铸造,这也客观上导致了它在北洋龙中存量较大。那么为什么北洋34能够被大量去铸造呢?不同时代的它展现了怎样的价值?
01 北洋34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虽然北洋龙的整体生产时间跨度很大,从清代到民国,但它的铸期却是断断续续的。第一次中断是因为庚子事变,当时的天津受到重创,位于天津的北洋机器局也没能逃过战火的蹂躏,变成了破败不堪的局面,此后北洋龙的铸造中断。直到北洋银圆局建成,才继续铸造。然而清廷此时又陷入元两之争,两派各执一词,一时间难分高下,很长时间没有得出结论,导致北洋龙的铸造生产只能先行搁置,于是它再次断档。
直到光绪三十四年,这场争论还在继续。然而在这年的冬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去世,支持七钱二分的载沣掌握清廷真正实权。载沣是何许人?新继位的宣统帝就是载沣的亲儿子,那时皇帝年幼,载沣摄政。自然由此也宣告了元派的胜利,北洋34得以被大规模铸造。
02 北洋34的后铸
虽然辛亥革命后,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但在货币流通领域,清末铸造的北洋龙仍然是在市场中流通最为频繁的银圆。
我们都知道,到1914年,也就是民国三年,才开始铸造袁大头作为主币。那么在此之前,虽然已经进入民国了,在还没有完备的条件去立刻推行新币的情况,仍然需要用原来通用的银圆去稳定各地的经济情况。
在这样的现状下,考虑到北洋龙自清末以来在老百姓心中的广泛认可和流通的广泛性,当局决定在过渡期间,北洋龙银圆还是可以继续铸造。尽管铸造时间不是特别长,但在袁大头出现前,北洋34除了天津总厂,各地的分厂也在一起进行铸造,所以这次后铸的数量也是比较大的。
03 北洋34早晚期区分
通过上面的介绍,朋友们应该了解到了北洋34从清末到民国都有铸造的事实。这也造成了北洋34修模次数多,版别丰富多样的结果。
所以说北洋龙当中是有早晚期之分的,比较早期的就是清末铸造的,叫北洋34小字版。它与晚期,其实就是大家目前在市面中见得比较多的民国期间去铸造的北洋龙相比,主要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它的龙形,和29年北洋龙长得极像,从中也可以看出34小字可能是一个过渡的品种,偏向于早期龙一些。它的龙鳞不是特别明晰,龙珠也比较扁平,不如后来得那么精致。
其次,小字说的是数字34这两个字,雕刻得比较小。如果你手中小字版和普通版各有一枚,对比来看,会比较容易发现区别。可以去对比数字的大小,以及数字34到银币内齿的距离远近,来进行区分。
小结
北洋34小字版的价值,目前来看比普通版稍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收藏的品种。尽管34年的北洋龙在龙洋中属于数量较多的存在,但放眼整个银圆的体量中,和民国时期的主币相比,还是比较少的。目前龙洋行情依旧不错,可以说是一个保值增值的得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