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寻找自我的归途。古代文人墨客们以文为业,以砚为田,修己以安人,修身以养德,雅阁知己物,便最是难得。
文房中,各类器物纷繁浩杂,唯砚,众艺集成,即集书法,篆刻,绘画,雕塑,材质,诗文为一体的六合之艺。
一方佳砚,精致奇巧,清雅可赏,书房主人即可借以挥洒才情,亦可寄托情怀与诸多玩味意趣。
绛州澄泥砚
文房四宝以砚为首,论及名品,离不开中国四大名砚“端、歙、洮、澄”,其中澄泥砚就产自山西绛州。
数年前,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一套文房古玩以1400万的成交价打破了砚台拍卖记录,这就是"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
澄泥砚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
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朝时期,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
《西清砚谱》乾隆自序中记载道:“澄泥砚主要产于山西绛县(即今新绛县),用纱囊浸于汾水中流集的纯细之泥,烧制为澄泥砚,产量之少,远逊于石砚,故传世的真正澄泥砚极少难得。”足以见其珍贵。
1986年,山西新绛县版画艺术家蔺永茂与其子蔺涛开始着手开发挖掘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精心研制,终于使失传数百年的民族瑰宝重放光彩。
制作工序
绛州澄泥砚取汾河泥做原料,经过选泥料、澄细、淘沙除杂、制坯、烘干、装饰、烧制、细蜡、抛光等几十道极为复杂的工序,特殊焙烧制成,属于陶瓷却又有别于陶瓷,是界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
复杂的工序要求研制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砚外功夫”:要懂得物理、化学、土壤、地质、陶瓷以及文物与考古,还要熟悉与精通造型艺术。
一方砚正常运转得一年半的时间,产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一般一年烧10次到12次,装窑量在180到300之间。
成品率受季节、风力、窑温、窑变等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一窑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间,好的时候可以达到80%,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澄泥砚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讲究精雕细刻又不失古朴大方;质地细腻但又细而不腻,坚而不燥。
由于制工精细,使澄泥砚坚如磐石,并具有发墨快,墨水不容易干,不伤笔毫,便于携带的优点。
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砚台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一方砚台,盛着的不只是墨,对于文人来说,更是一份初心。书房中,孤灯下,书桌上,来回研墨之间,更是修身的过程。那些关在书房中的日日夜夜,大抵只有它聆听文人的心声。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出自:晋作后生,每周四更新,欢迎了解更多三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