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 | 3800字
阅读时间 | 约13分钟
定位理论的兴起
定位一词在中国流行十多年了,定位理论在营销圈简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是刚从业一两年的小白,到从业一二十年的老鸟,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了解或使用过定位理论中的观念和方法。
定位理理是特劳特先生(美)1969年提出来的,核心要旨在于,“每个品牌都应使用一个独特的概念来占领用户心智,使自己在用户心中与众不同”。
定位理论在中国能红,有一个决定性的案例。
2002年,加多宝公司与特劳特公司签订品牌代理合同,为王老吉品牌进行品牌定位。将王老吉从“中药凉茶”重新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在此后十年间,王老吉营业额从1.8亿突破200亿,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
随后,定位理论同时在营销界、广告圈、设计圈、投资界等从业群体当中引起了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商界最富名声的营销理论之一。
定位理论真的已“死”么?
定位理论,作为一个生命力极强的理论,如实的说,多年以来有效解决了许多营销问题。但任何理论都有边界,把定位包装成了一个“万能理论”,这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误导。
首先,定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在现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环境下,特劳特、里斯所构建的定位体系,虽说是完成了主体工作,但在实际应用层面还有很多要完善优化的地方。
而今天的中国市场环境会更加复杂,不均衡,分层比较明显。有些市场是成熟市场、竞争惨烈,而有些市场则很不成熟,竞争不充分。
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互联网第一大国,我们的互联网在商业里应用和渗透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企及的。
定位,确实遇到了挑战。
在中国,有三件事发生本质的改变:
1、因为微博、微信等交互工具的普及带来的新媒体崛起,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单向的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等)被互动的新媒体替代,新媒体和自媒体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信息变得对等了,普通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大大的提高了。
截止2019年9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1.5亿。
2019年著名的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首先通过自媒体,随后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最后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倪恺(Nicholas Speeks)为西安女车主的遭遇公开道歉,并给消费者退还购车款。因此事影响巨大,涉事的西安4S店停止销售工作。
这个事件在传统媒介的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
2、以淘宝、京东为首的电子商务的普及,让销售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①销售方式的本质变化
电商,让买卖行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2019年三只松鼠双十一销售额为10.49亿元,如果是一个传统销售店,当天要收讫10.49亿元,近5000万单交易,如果一个收银员一天能刷完200单交易,单收银一项工作同时需要25万人?!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红米手机发行的时候,当天中午12点开始发售,1分30秒完成10万台手机的付款。
传统销售要做到1分30秒收款10万笔,绝对不可能!
②消费方式的本质变化
试想一下,你要在淘宝上买一个你不熟悉的产品:运动手环,你是不是一定会看看其他买家的评价?看一下店铺评分?
你要去一家新的餐厅吃饭,是不是会看一下大众点评上其他吃过网友的评价?看一下餐厅在网上的评分和排名?
对的,今天消费者的意见第一次这么深程度的参与到消费决策过程中。
3、移动支付的普及让人们的消费决策过程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仅仅几年时间里,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就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移动支付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
传统支付调用的是大脑皮层,移动支付调用的是蜥蜴脑,蜥蜴脑的特点是非常原始,没有理性思考能力。这就导致人们做出消费决策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
传统定位的两个基本假设,遇到了挑战。
定位理论将市场营销看做是一场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战役,品牌必须占据某个品类的第一(或第二)才能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这个论断,基于两个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一:消费者行为假设。“消费者用品类思考,以品牌表达。”比如在买饮料时,会先想自己是要喝可乐、果汁还是矿泉水,当你选择可乐这一品类时,会直接说要一瓶可口可乐。
前提假设二:消费者认知假设。消费者心智空间有限,最终只会记得品类的第一或第二。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外,消费者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乐品牌。
这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性的传统时代,是成立的。但是,在今天,这两大前提假设均开始松动,我们可以不记餐馆的名称,而是到某城市或者某区域,打开大众点评,在推送里找一家直接去消费。
完美日记、花西子、三只松鼠等品牌的火箭式崛起,雪梨、张大奕等网红服装品牌的爆发,都无法用定位理论去解释。
信息传播和交互环境的变化,反向驱动了消费行为的变化。在小红书看笔记,在马蜂窝看游记,在微信看文章,在抖音看视频,在快手看直播都有可能被种草各种名不见经传的“爆品”,看完后可随手拔草。这在传统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 ,定位理论背后的逻辑却是对的。
认知的建立,依然是人们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
新定位的实操品牌成功突围
这是一个我亲自操刀的品牌定位项目。
2009年,我接手了一家新疆的牛奶品牌项目——南达乳业,当时正值"三聚氰胺事件"刚过,事件给整个乳业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我飞喀什的当晚,饭局上林董事长就当着所有的高管问我
“大毛老师,这种情况牛奶行业还能不能做?”
我沉思了片刻:
“能。而且是行业最好的窗口期到来了。”
当下,乳业行业开始出现调整,给了相对高品质的南达乳业一个很好的窗口期。消费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期待高品质的产品。
五年时间,我们通过相对稳定高品质的产品,在新疆区域市场站稳了脚跟。
2014年,南达董事长林乐宣和我说要做一个高端产品,进军内地市场,问我有什么想法,我说策略要做大调整,名字也不能叫南达了。
他一听,觉得有戏,特地飞杭州来和我聊品牌定位策略。
当时的想法就是必须在策略上把巨头堵在外面,形成独有的卖点,从一个区域市场测试推广,慢慢做大市场。
但,要形成独卖点并不简单。
在行业上,我们有三个明显的竞争对手
蒙牛的 特仑苏
伊利的 金典
部分进口牛奶
看两大巨头的营销,不难发现都是传统的营销,
特仑苏——“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金典——“天赐的宝贝,给最爱的人”
广告投放量都超大,但是创意概念都很一般,并没有形成独有的卖点。
无论是 特仑苏还是金典和它们的广告语,都没有真正交代产品特点,单纯靠巨大的广告量来营销,这就给我们在认知上巨大的可操作空隙。
于是我让南达注册一系列冰川类的品牌名,准备以冰川概念进行突破。
2015年,我们正式启动高端牛奶品牌项目,我在已注册的名字里挑选了“冰川牧场”作为主品牌开始大力推广,以“万年冰川水,一杯好牛奶”为slogan,从温州一个区域市场开始试点。
我们发南疆牧场的独有特点,南疆降水少,人和牛喝得都是冰川引流水,我们用“冰川牧场”的概念去打,巨头无法效仿我们的卖点,行业的另外两个巨头伊利和蒙牛都是内蒙古企业,不具备冰川的特质,不能效仿我们的卖点。
渠道上找到蓝海
我们完全避开了三大巨头的主战场——超市,一件产品也没有进超市,进了温州的烘焙连锁品牌——桂新园,几乎一夜之间,温州任何地方的1km里内必能买到“冰川牧场”的产品。
几乎没有怎么花广告费,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推广,销售很快就起来了,有了初步成绩,当年做了400万销售额,后来通过微信定点推广持续发力,温州地区出货量第三年就达到了千万级。
要知道,冰川牧场的零售定价比特仑苏还贵2元钱!
在温州的主要大街上建立了自己的专卖店,门头上的“新疆冰川牧场”的字眼非常显眼,路过进店来看的人比例非常高。
后来我们进一步推了“来自帕米尔高原的纯净”广告语,更清晰了交代了产品的出生和特点。
冰川牧场的成功告诉我们,巨头一定有他做不了市场缝隙,一定有他自身的限制,我们一个小品牌,一个新品牌,也一定找到突破的营销手段。
新定位 是更贴近产品实际生态定位
这是一次在定位理论基础上的“新定位”的成功尝试,背后的一些思考虽不成熟,或许值得大家玩味。
一、品类思维中去挖掘产品本身特点
冰川牧场的案例在决策思考上是参考传统定位背后的思考逻辑——新品类。
在传统牛奶市场里,是没有机会的,但是,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追求更高品质的,所以,我特地制造了一个“冰川牛奶”的新品类,并成为了第一个品牌。
二、人们记不住新东西,要借已知概念
2015年,冰川水已经被抄作了五六年,出现了5100、恒大冰泉、帕米尔泉等一批知名品牌,已经形成公众认知,那么,把一个养在冰川下的牧场品牌命名为“冰川牧场”就是“借”了已知的“冰川水”更好的更纯的概念。
这是成熟的概念,不需要重新教育。
三、一个新品牌需要找一个生态定位
生态位是传统生物学概念,主要指在生态系统里,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
任何行业都可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必然会形成生态分布。
比如小区门口的餐厅今天开、明天关,隔一段时间换一批,但是总有那么一两家餐厅,能长期扎在这里,说明它在这个社区拥有了一个自己的生态位,这个社区需要它。
冰川牧场在除了概念上依附于“冰川纯净”的已有认知, 还在渠道上找到了一个生态位,“烘焙房”的牛奶高品质供应商,这个生态位在原有系统里是缺失的,三大巨头因为要保证超市系统而不能适应这个系统。
任何理论,基于当下的市场,基于当下的产品,基于当下的人,我们都不要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抽丝剥茧,看到其内核,学到其本质,再运用于营销的实践中,实效为王,不断的调整丰富。
品牌战略,定位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方向策略错了,执行力强,也只是距离目标更远而已。
品牌决策参考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