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骨质疏松症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一大健康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而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那么,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的呢?今天我们就从中医对骨的生理基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以及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等方面来简单地聊一聊。
中医学对骨的生理基础的认识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中医认为骨为髓之府,骨髓藏于骨中,骨有贮藏骨髓的作用。而肾藏精、生精化髓,可以化生骨髓,骨髓可以滋养骨骼,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养才能坚强有力。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骨骼刚健。反之则会出现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异常变化。
同时,中医也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精与血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因此又有“精血同源”。肾藏精可以化生血液,血液藏于肝之中,肝血充足又可以滋养肾精,使得肾精充盈,从而可以使骨髓化生的充分。
又因为精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水谷精微乃后天脾胃的运化,脾胃运健才能保障水谷精微运化的顺畅,而水谷精微又依赖“肺调百脉”以及心气功能的推动运送,水谷精微化生的血液还要依靠心脏的输送。如果脾胃、肺、心脏功能发生障碍,那么水谷精微物质化生精血也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骨藏髓,肾主骨,生精、化髓,骨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水谷精微的运化与脾胃、肺、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骨的正常生理功能与脾胃、肺、肾、心等脏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而中医学上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痹”、“骨痿”、“骨枯”等范畴。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骨骼中骨髓的减少,骨失所养所致。我们在上面了解了骨的生理基础,骨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又与脾胃、肺、肝、心等脏腑也有着一定的密切联系。那么,影响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的因素都会影响骨的正常生理,这就包括了先天禀赋不足和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先天禀赋的不足、饮食失宜、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邪气等因素,从而使得气血亏虚,或者脾胃虚弱,或者肾精亏虚,或者气滞血瘀等,从而导致最终骨枯髓减,最终发为骨痹之症。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不能离开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根据《2020年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六个证型,即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和血瘀气滞证。
- 肾阳虚证,主要症见腰背冷痛、酸软乏力,常用的中成药有淫羊藿总黄酮胶囊、右归丸、强骨胶囊。
- 肝肾阴虚证,主要症见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常用的中成药芪骨胶囊、六味地黄丸、肾骨胶囊。
- 脾肾阳虚证,主要症见腰膝冷痛,食少便溏,常用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合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 肾虚血瘀证,主要症见腰脊刺痛,腰膝酸软,常用的中成药有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骨疏康胶囊。
-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见腰背酸痛,体瘦肌弱,常用的中成药参苓白术散。
- 血瘀气滞证,主要症见骨节刺痛,痛有定处,常用的中成药活血止痛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