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提到名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遍地百年老店的瑞士,其次可能是邻居德法和后期的日美,或者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国产腕表。至于俄国,那似乎是个只善于做钟不怎么做表的地方。
如果是在过去,瑞士人大概也会这么认为。但就在今年,瑞士钟表界的权威盛会——日内瓦钟表大赏(GPHG)中,出现了这样一款俄国手表:
这块乍一看有点逗、仔细看却越看越魔性的手表,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俄国品牌康斯坦丁·切金(KonstantinChaykin). 要说它的出身有多冷门,不妨了解一下这些事实:
瑞士制表界遍地都是百年老店,而切金成立于2003年;
瑞士名表大多有集团人力和资本的支持,而切金是个不到30人、机芯靠外购、老板自己都要下车间干活的小作坊。
切金入围提名的两个奖项,一个是鼓励新品新人的“开创(Audacity)”奖,另一个则是大咖云集的“杰出机械(Mechanical Exception)”奖——里边所有其他的腕表价格都是切金作品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至少多一位数)。其中甚至还有这次的总冠军,播威Grand Recital。
甚至Konstantin Chaykin这个名,听起来都有点像江诗丹顿(Vacheron-Constantin)的山寨。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品牌,却让瑞士老评委们为之叹服——评委把开创奖给了切金的“自动小丑”(Automaton Joker),而杰出机械奖虽然没有颁给切金,但能进入最终提名就意味着它已经力压一票大厂老牌产品了。
所以说,到底是什么特质,让日内瓦的业界大佬们对这样一个俄国小牌如此倾心?
“拧巴”的艺术
切金的小丑现在仿品很多了,但大部分跟风的买家只是凑个热闹,并没有把握到它能得奖的真正理由,也就是其设计的精髓——康斯坦丁·切金这个人,不世出。
如果用方言说,切金的设计比较“拧巴”。这种拧巴甚至写在名字里——Chaykin这个姓源自人名Chaya,本意则是“生命”。这倒没什么,关键是这名的用法:以前如果新生儿最近的哥哥姐姐夭折了,父母才会给孩子取这个名,以祈愿孩子能健康长寿。
切金的作品里也体现出一种对生死的嘲弄。就以他最出名的“小丑”为例——小丑这款手表号称能有上万种表情,第一眼看上去会让人觉得滑稽搞笑、很“萌萌哒”,就像剧院和马戏团里专司搞笑的丑角。
但当你开始细看时,或许会觉得有点不对劲:
而随着进一步的端详,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麦当劳蜀黍那样搞笑亲人的小丑!
当这一抹紫色展露出来,熟悉欧美漫画电影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蝙蝠侠里那个谈笑间大杀四方的小丑,才是它的本相。
是的,切金设计了一块会让穿戴者越戴越瘆的慌的腕表。这让瑞士评委们开了眼界——除了少数“泥石流”设计师(如MB&F),正统的瑞士名表即使玩致敬和创意,也不会开这种玩笑。
而且,你以为玩玩蝙蝠侠梗就是切金的全部本事了么?实际上,他的“脑洞”简直数不胜数。
比如《小丑回魂》的小丑:
吸血鬼德古拉:
表盘内全空的透明表:
这表则是表盘上始终只有6小时:
模仿19世纪电影放映机雏形:
里边播放的是19世纪著名的运动摄影试验——《悬空的赛马》(Sallie Gardner at a Gallop)
切金极为看重月亮。他的作品里可以没有日期显示,但几乎肯定会有月相显示,比如小丑的“舌头”部分就是月相显示,再比如他唯一一款女士表Diana:
既然这么看重月亮,显然光有月相是不够的,还要有月球。于是切金做了Lunokhod——它的名字和外观都是致敬人类第一辆登上其他星球的遥控车,苏联“月球车1号”。更重要的是,它真的装了个月“球”:
切金的最近作品名为“火星征服者”(Mars Conqueror),虽然现在还只是原型阶段,但从中可以看出很多构思巧妙的设计元素,比如黄金时代的科幻、飞船、战术目镜,甚至还有E.T……不过想想也是,苏/俄和火星的渊源由来已久,比如最经典的火星题材科幻之一、《阿丽塔》的最初原著《火星女王艾莉塔》就是出自苏联。
左:火星日(比地球一天长)、
中:标准时(UTC)、
右:太阳日(火星公转时间)
而这个品牌、这个俄国犹太人关于奇怪想法的奇妙旅程,还在继续。
切金的启示录:设计能带你走多远?
俄国人康斯坦丁·切金,出自一个传统上做钟不做表的地方,原本也只是个做钟的匠人。
他半路出家开始做手表,表上没有自产机芯,没有陀飞轮,没有单跳万年历,也没有剩余动力显示。可以说瑞士老牌中能在技术上秒杀切金的数不胜数。但切金的诡谲和刁钻角度,在大厂中却难得一见。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技术、审美都可以随着时间不断积淀,这种传统成就了现在的瑞士名表的高度。每届GPHG,都充满这种积淀散发出的光芒。
但问题在于,创造力不是能靠时间积累出来的。在设计和艺术的领域,一点灵性,有时可以让一件本来技术和传统都平平无奇的作品,变得能闪瞎一众俗人。
70年代的石英危机,崛起的日本厂商向瑞士人上了一课:技术的大变革,不是靠视而不见和传统积淀就能抗拒的。而近年来,MB&F等践行“反潮流”设计的厂牌,则昭示着设计的创新也不是靠积淀就能做好的。
而康斯坦丁·切金的横空出世,无疑将这场“第二次冲击”推向了新的高度——的确,他外购机芯、他没做复杂功能、他没遵守之前的套路。但瑞士人也认可的是,在牛x的设计面前,那些都不是事。
人生也是如此。套路总归好学,但有时就是这样,你的一步,胜过万千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