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京石景山区境内,建有全国规格建制最高、声名最著的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个公墓可以说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最好诠释。那么“八宝山”山名从何而来?八宝山公墓有何特殊之处?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有资格葬入八宝山公墓呢?
八宝山,顾名思义,当然是与八宝,也就是八种宝物有关。至于八宝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山上曾有藏宝洞,洞中有八种黄金物件;还有人说是八色土;还有人说是有八种建筑材料;还有人认为是取自佛家的八种圣物……
由此可见,关于八宝的内容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的是,八宝山山势平缓、风景秀美、树荫遮蔽、静逸安宁,又灵气汇聚,绝对是一处风水宝地。
因此八宝山墓地主要用于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及对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对后世留有巨大影响的各类人士。
能够在死后被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巨大的荣耀。所以许多名人志士也把死后葬入八宝山作为盖棺定论的终极目标。
前身是太监祠庙,多番波折改建公墓
值得一提的是八宝山公墓的前身——明代褒忠护国寺。简单来说就是明朝永乐年间,为了纪念一位战死的太监,永乐皇帝下令建立了祠庙。而到了清朝,这里差不多就成了太监的养老庙。
听上去是不是还挺神奇的,原来太监也需要养老?实际上太监的确不是一份终身职业,很多年老体衰的太监会被打发出宫,就像是宫女到了年纪也不能继续留在宫里一样。
而太监因为身体上的残缺和积攒财物多少的问题,出宫之后往往缺少更好的去处。此地便逐渐形成了太监养老庙。
而在四九年全国解放之后,周总理考虑到,要为在战争年代英勇捐躯、无私奉献的英雄烈士们建立一处墓地。经由多次寻找和数番波折下,太监养老庙就转变成为了革命公墓。
那么八宝山公墓中究竟有哪些名人志士呢?他们又是为何能够被葬入八宝山墓地呢?
值得一提的墓地主人,“时间最早”与“祭拜最多”
首先要提的就是八宝山第一墓地、也是至今为止占地面积最大墓地的主人——任弼时。
任弼时是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少年求学时就已经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先进思想的影响和熏陶,积极参加过众多游行、宣传等爱国活动。
再长大些,机缘巧合又是命中注定般地走上革命道路,从此开始了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漫长一生。
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与新中国的建立与恢复进程,任弼时常常是不顾身体疲惫工作到深夜。
最终在1950年因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享年46岁。
任弼时去世后,毛主席深表悲痛。为了对任弼时先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付出的不懈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任先生成为了八宝山公墓的第一位安葬者。毛主席更是曾为其吊唁和亲扶灵柩。
然后我们要说的是八宝山墓地中被祭拜最多的墓地。也许因为八宝山墓地的革命性质,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被祭拜最多的应当是革命先烈的墓地,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八宝山墓地中被祭拜最多的墓地主人,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民国奇女子——林徽因。按理来说,林徽因只是一位建筑师和诗人,为什么却能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前文提到解放之后要修建八宝山革命公墓,那么这个公墓要由谁来设计呢?思来想去,这个重任最终落在了有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经验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身上。
就这样,林徽因为八宝山的墓地设计献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更是因为巨大的工作量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不堪病痛折磨离开人世。
在她死后,国家感念她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允许她葬入八宝山公墓,从而吸引了众多后人吊唁祭拜。
经历传奇一生,最终拥有最为特殊的墓地
最后要提的,就是八宝山公墓中最为特殊、最为传奇的一座墓地,81号墓地。
墓地的主人,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贺龙。
这位开国元帅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少时家境贫困,但为人嫉恶如仇、仗义疏财,小小年纪便闻名乡里。后来更是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贺老的一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更是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只可惜晚年贺龙元帅也在那段特殊的年代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被迫害致死。
在贺龙的追悼会上,周总理更是拖着病躯亲自主持了仪式。毛主席后来更是多次催促彻查此事,最终还了贺老先生的清白。
由于贺龙元帅打响的南昌起义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中共中央便决定让贺龙元帅成为八宝山81号墓地的主人。81号是独属于贺龙元帅的数字,81号墓地也是特殊的、独属于贺龙元帅的墓地。
虽然最终中共中央出于对贺龙元帅“落叶归根”遗愿的考虑,将元帅的骨灰从八宝山墓地迁回了湖南老家,但81号墓地的精神必将与世长存,受后人敬仰和学习。
八宝山革命墓地建立的初衷,除了给革命烈士、先进人士一块安息之地,让他们得以安葬之外,就是希望这些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精神能够永世长存,供后人学习和瞻仰。
现在看来,八宝山墓地建立的初衷的确得到了良好的实现。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祭拜先烈。对学生来说更是起到了“红色”教育的作用。
我们应该永远记得那些革命先烈、记得那些卓越、杰出人士的事迹和精神,并以此为鉴,向他们学习,并将那些精神运用到当今中国大好事业的建设中去,让它们在当今社会仍旧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