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意识到土葬给宝贵的土地资源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之后,全面禁止土葬模式,改为火葬。而在国内已经盛行了二三十年的火葬,实际上也并非理想的方式,同样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污染。
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之下,更多环保模式的安葬方式也随之而来,树葬便是其中一种。而由于树葬模式的优势,树葬取代火葬只是时间问题吗?
各种安葬方式的利与弊
在人类文明还未得到发展的早期,人死之后尸身会被分食,毕竟那还是个茹毛饮血的部落年代。而随着人类文明逐步发展,对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已经有了根本性区别的意识,人们开始意识到“分食同类”不太恰当,因此会将逝去之人的尸体过上草席安置于野外。但这种行为之下的尸体却会被其他动物所啃食,亲人难以忍受这种现象,因此才有了掘坑掩埋,也就是土葬的开始。根据史料记载,土葬和立下墓碑是汉朝才开始的行为。
“入土为安”和“落叶归根”这两个词体现的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死后的归属问题,人世是轮回,死后是永生,因此我国老百姓更希望生命结束之后,开启另一个世界的永生时,也同样能够拥有自己的“住宅地”,因此墓穴出现了。每个家庭会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对失去的家庭成员修葺更大更加气派的坟墓,这不仅仅是彰显了死者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更是希望能够在死去之后到了另一个世界,现世富裕的生活得以延续。简单点来说,土葬方式既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让老百姓对死亡的一些慰藉。
但土葬模式显然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当地坟墓的增多,当地的墓地资源不断减少,而当山上可以用来安装的地方越来越少的时候,甚至在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将耕地作为了墓葬地。耕地资源对于我国来说到底有多宝贵,这一点无需赘述,而为了保护这宝贵的耕地资源,我国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禁止土葬,实行火化。
很多人群在一开始对火葬的方式避之不及,觉得是对死者尸身的破坏而难以接受。实际上,土葬不仅仅占用土地资源那么简单,土葬方式尸体分解速度比较慢,并且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土地资源、空气资源造成污染,为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空间,禁止土葬而实行火葬,是比较有利于人类的行为。
而随着火葬在国内已经全面推行了二三十年之后,在环保成为主流意识之下,花葬的方式确实不够环保。根据相关资料所示,我国每天火化人数大概为4.1万,而火化一具尸体需要耗费大约20度点以及10-15公斤柴油,而这样的消耗相当于一辆小汽车行驶800公里的所需要的损耗。更何况,火葬给环境所带来的污染远远要比汽车更加严重,尸体燃烧时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直接进入大气层,不仅加剧温室效应,而且所产生的粉尘也会对火葬场周边的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都造成危害。
科学树葬方式来临
面对人类唯一的家园环境的负荷越来越大,环保事业是当务之急,更加科学且环保的安葬方式也被开发出来,比如树葬。
树葬,又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古代的树葬方式一般是以布料将尸体裹住之后安葬(绑)在树干上。对于这种树葬方式传说是来自于云南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去世了,当时孟获将她的尸体用帛缎裹紧之后,葬在了青松树枝上,人们便在树下对其进行悼念和缅怀。而这也是当时树葬的开始,当地人普遍认为,死后尸体在经过风吹日晒和日月照射之后,能够华为天上的星辰,能够给自己的后人带来光明与希望。
而现代的树葬方式,则是将骨灰埋在树下,不仅能够直接节省了墓地资源,更是可以作为树木的养料,起到环保的同时也能加强绿化事业。同时家属也能够通过在树上绑上写有死者名字的丝带,以此作为辨识,方便日后家属到树下悼念亲人。
省钱省地还能拿补贴
除了公益性树葬之外,也已经有些陵园也开启了付费的方式进行树葬,费用大概是在3000元左右,是传统墓地一半不到的价格,这种模式可以说是既省钱又省地。甚至,对于这种科学且环保的树葬方式,国家还给出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也就是说,以树葬方式还能够拿到补贴。
有公开资料显示,为了引导和促进树葬模式的普及,全国各地已经在陆续出台与树葬相关的奖励性措施,大部分是以补贴安葬费用的方式进行。对于那些将逝者骨灰安葬在公益树木区域的树木之下,或者在陵园的所开启的树葬之下,且不修坟墓不立墓碑,这种不占用土地资源也不污染土地的树葬方式,每一例能够获得2000—5000元不等的安葬津贴。
对于树葬的方式,也有人表示并非理想的环保方式,因此树葬的骨灰也是需要通过火化之后才能够得到,而火化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非理性的污染行为。但愿在以后能够有更加环保的行为可以得到骨灰,比如“冰葬”。
冰葬是将尸体放在零下200℃的液态氮中,等到尸体的水分流失到剩下大概25%左右时,便会变得干燥且易碎,再通过震动的模式将遗体震碎成为骨灰。这种方式之下得到的骨灰,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和灰尘,同时这种骨灰在掩埋大概一年左右就会被分解成为有机分,可以作为树木和土壤中的养料。
在现代科学的科普力度足够的环境之下,人们对于“死后”的诉求更趋向于回归大自然。人类来自于大自然,最终归属再次回到大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而能够不对人类家园造成负担的模式,应该越来越能够深入人心。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