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硬红双喜多少钱一包(来条粉利)

发布者:马楠远
导读一米一世界,一味一乾坤,作为国人不可或缺的主粮,千百年来,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稻米被机智的劳动者们用来创造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传统美食。传统手工米制美食“粉利”,口感细腻、嫩滑、爽口,久煮不烂,是

一米一世界,一味一乾坤,作为国人不可或缺的主粮,千百年来,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稻米被机智的劳动者们用来创造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传统美食。

传统手工米制美食“粉利”,口感细腻、嫩滑、爽口,久煮不烂,是南宁本地饮食的风味首选。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在广西,粉利已经成为与春节相关联的文化美食符号,人们取其“利”字为吉祥,将其用来馈赠亲友或作为饭桌上的“压岁”食品。

文旅君将带你走进隆安,探寻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雁江粉利制作技艺。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雁江粉利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五批

地域:南宁 隆安县

雁江粉利是南宁市隆安县远近驰名的小吃,属民间手工制作技艺。其以硬米为主料,经石磨磨浆、搓揉、蒸制而成,久煮不烂、韧而爽口,深受食客喜爱。

2013年,雁江粉利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雁江古镇位于南宁市隆安县西北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当地人发现并掌握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传统“米食”制作技艺,粉利就是其中之一。雁江粉利的制作,远在雁江还是个小村落时就已经出现了。

据传约1800年前,诸葛亮南征经过雁江,当时瘴疠流行,江水污染,诸葛亮遂命军士挖“孔明井”取水,将大米蒸熟磨浆搓成团便于行军作战时食用,“米团”就是如今粉利的雏形。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搓揉成粉利前的米团。杨思悦 摄

“粉利”属于米粉的一种,原材料相同,做法相似,只是最终成品的形状不同,粉利为条、块状。

“粉利”这一名词由“米粉”衍生而来,为了年前讨个吉利,也为了新的一年更加顺利,前人将淳朴的愿望寄予这种食物,将其取名“粉利”。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炒粉利。隆安县融媒体中心 潘华 供图

苏美兰是雁江粉利制作技艺主要传承人之一,她们一家世世代代都秉承着手工制作粉利的传统。自16岁起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苏美兰制作粉利已经有近50年。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苏美兰,雁江粉利制作技艺主要传承人。胡兆双 摄

粉利好吃,但制作的过程并不简单。苏美兰说,选米、泡米、磨成浆、翻炒米浆、搓揉成型、蒸粉利、出锅、晾干、印章,粉利的制作按顺序共有9个步骤,而这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做。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粉利。杨思悦 摄

与平时煮饭用的大米不同,制作粉利选用雁江当地的特产“硬米”。“硬米”煮饭硬而难嚼,却是做米粉类食品的好材料。用它做出来的粉利久煮不烂,韧而爽口。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雁江粉利的原料,硬米。胡兆双 摄

将选好的米倒在水中浸泡,时间4至5小时为宜。如果泡米的时间不够,米质不够软会给接下来的磨浆增添难度;如果浸泡时间过长,则米会变质有异味,就完全不能用来做粉利了。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泡米。胡兆双 摄

米与水在石磨的转动打磨下交织、融合,纯白的米浆顺着磨槽缓流而下。连磨两次,制作出来的粉利韧而细腻,口感爽滑,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用传统石磨磨浆。胡兆双 摄制

灶台中柴火燃烧正旺,将磨好的米浆舀进铁锅中翻煮,这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米浆要不停地翻搅防止粘锅,炉灶的火候要根据米浆的炒熟程度随时调节。米浆越煮越稠,10分钟左右,翻煮的米浆开始凝结成团。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在锅铲的不断翻动,用力揉捏下,米团变得柔韧、劲道。胡兆双 摄制

用花生油涂抹双手,将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团,来回搓揉四到六次,再搓成圆柱形的生粉利。对于经验丰富的苏美兰来说,每条粉利的大小重量早就拿捏得恰到好处。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将米团搓揉成粉利的过程只需短短几秒。胡兆双 摄制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蒸锅内码放整齐的生粉利。杨思悦 摄

水开,蒸制,整个过程持续五十多分钟,一条条生粉利在柴火高温的蒸制下变得更为紧实劲弹。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蒸好的粉利冒出腾腾热气。胡兆双 摄制

“按照雁江的饮食习惯,一般秋后粮食入仓我们就开始做粉利,到春节后两个月结束。”一年的辛劳,一年的收获,一年的喜悦,都在锅沿不断升腾起的水蒸气中慢慢得到释放,这是古镇里最原始质朴的人间烟火。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粉利出锅后在避风处晾凉,让粉利稍微变硬更利于保存。杨思悦 摄

待晾好了粉利,特制的红印便在此时登场,待章盖上,粉利就是最终的成品了。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给粉利印章。胡兆双 摄制

“过去雁江有很多做粉利的字号,印章就相当于每个字号生产的标志,识别是哪家做的粉利,靠的就是不同的印章图案。”苏美兰家中这枚双喜印到今天已是传了上百年。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特制的“双喜”字样印章,沾取米酒即能印出红色。胡兆双 摄

曾几何时,发达的水路交通让雁江古镇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客商辗转之间,雁江粉利名播四方,供不应求。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上世纪80年代初,雁江古镇商贾云集。隆安县融媒体中心 何宏生 供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制作、销售粉利的盛况不复存在。如今,雁江古镇仅剩下十多户家庭在坚守这门传统手艺。

“在我这里是万万不能断的,粉利是我们雁江的特产,我已经将制作手艺传给了我的下一辈。”在苏美兰看来,粉利是属于雁江的地理印记、时代印记,粉利的手工制作承载着雁江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经祖辈世代传承而得以存续至今,自己有责任将它延续下去。

“但是一门技艺的传承,单单靠我们一家肯定是不够的。谁想学我都愿意去教,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来学习、创新。”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苏美兰在制作粉利。杨思悦 摄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炒粉利 图源/桂林吃喝玩乐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来条粉利,大吉大利!

煮粉利 图源/舌尖上的防城港

再看一下

信息来源|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 隆安县委宣传部 隆安县融媒体中心 隆安县文化馆

综合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 黄伊莹 罗琳

校对|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雷鑫莹

总编|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

‭0771- 5615803‬

来条粉利,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