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德生与陈锡联有着几十年深厚的战友情谊。李德生常常和身边人说:“我同陈锡联天南地北,他来我往,聚散无时,然而,正如古人说的‘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我们虽然不在一个部队工作,但是我俩都珍惜在枪林弹雨中凝结成的友谊,每逢节假日,我们会打打电话,互致闻讯,交流信息……”
李德生与陈锡联“军区对调”
1973年12月15日,李德生参加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指示。会后,毛主席在他的书房,与政治局和北京、沈阳、济南、武汉等大军区负责人谈话,毛主席说:
“互相对调,这个办法就是河南人发明的。这个军分区呆不下去了,就调到远一点的地方去,那个军分区就欢迎。那个军分区调到这里,也欢迎。”
李德生是北京军区司令员,又是中共中央副主席,所以毛主席首先问他。李德生的态度很坚决:
“服从中央的决定,对这次对调没有意见。”
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说:
“有人一听调动就火冒三丈,不愿意离开老单位。军人要记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由于李德生开了个好头,所以毛主席再问其他司令员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坚决服从中央的命令。”
22日当晚,下达了《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命令极为简单,上面写道:经毛主席、党中央决定:
北京与沈阳、南京与广州、济南与武汉、福州与兰州八个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特此任命:
李德生同志为沈阳军区司令员。
陈锡联同志为北京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同志为广州军区司令员。
丁盛同志为南京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同志为武汉军区司令员。
曾思玉同志为济南军区司令员。
韩先楚同志为兰州军区司令员。
皮定均同志为福州军区司令员。
上述相互对调的军区司令员,自接到命令之日起,于十天内到职。
随后,毛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时间、迎送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又当众把八个司令员点评了一遍。
点评李德生时,毛主席说:“你在北京干的时间倒是不那么久。”并开玩笑地说:“你家出了个李铁梅,你就是李铁梅,不过你是陪绑的。”
大家听后都被逗笑了。
毛主席又风趣地说了两遍:
“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
大家笑得更欢了,李德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接着,说到动情处,毛主席还亲自带头与司令员们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会后,李德生到总政交接了工作,他在安徽的职务则由宋佩璋接任。几天后,李德生便乘专机前往沈阳履任新职,担负起新的使命。与此同时,陈锡联这边也做好了前往北京军区赴职的准备,期间,两个老朋友通了一个长时间的电话,相互勉励,打气。当李德生表示对新岗位略显担忧时,陈锡联安慰道:“好好干就对了!”
李德生与陈锡联“深厚情谊”
李德生,1916年出生在河南光山县柴山堡李家坝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
比李德生大一岁的陈锡联,出生于湖北黄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战火中,他成长为了“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
由于二人都出生于大别山地区,所以李德生对外一直称“陈锡联同志与我是同乡”。
李德生和陈锡联早期的革命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喝黄连水长大的穷孩子;其次,他们是同年参加的儿童团工作,陈锡联是勇敢的儿童团长,李德生是机智的儿童团员;最后,他们先后加入红四方面军,经历过多次反“围剿”斗争。
不同的是,被李先念称赞为“打仗第一”的陈锡联一再受到重用,让他很快步入了团、师级领导岗位;而李德生却因受张国焘错误路线残酷迫害,一度被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这或许也是1955年授衔时,两人相差甚大的原因之一了。
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为了接应中央红军北上,西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当时,年仅20岁的陈锡联担任红10师师长,在李先念的指挥下,一路夺关斩将,率先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不久,部队在四川甘孜进行了整编,受到处分的李德生被调到红10师交通队当传令兵班长。由此,二人相识并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真挚友谊。
后来,李德生在回忆文章中,对陈锡联的关怀念念不忘:
“想当年,陈锡联同志英姿勃发,风华正茂,声名显赫。但身为一师之长从不摆官架子,长征途中,战斗间隙,有空就和我们传令兵谈心聊天,传授战斗经验。当他得知我遭受迫害的不幸之后,马上找我谈话,了解详情,鼓励我战胜挫折,轻装上阵……”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陈锡联先后担任第129师769团团长,385旅副旅长、旅长。当时编制压缩,绝大多数的干部都是降职任用,而陈锡联却给李德生提升了职务。就这样,李德生先后升任为通信排排长、通信连连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
1938年,陈锡联指挥部队,痛击向太行山根据地疯狂“扫荡”的日军。在那次激战中,敌人的一颗子弹打穿了李德生的头部。陈锡联在得知情况后,马上安排医务人员对李德生进行抢救,在紧张的战斗中,还亲自来看望他这个伤员。
1943年,李德生升任营长,不久调到了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任30团团长,暂时离开了陈锡联任司令员的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
1945年,抗战结束不久,陈锡联又把李德生调回到自己的麾下,让他担任769团团长。对此,李德生是非常感激的。尔后,在陈锡联的直接领导下,李德生经历了许多大战、恶战。在战斗中,李德生化身“攻得开,守得住”的指挥员,经常担负刘伯承布置的“掏心”战术任务。
1946年,李德生升任二野六纵17旅旅长,又离开了陈锡联的部队。不过,他们仍然战斗在统一战区。1947年8月,陈锡联和李德生所部,作为刘邓大军成员千里跃进大别山,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战略反攻作出了贡献。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整编,陈锡联升任第2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李德生升任第3兵团12军35师师长,二人又直接共事。1950年10月,陈锡联调任人民解放军军委炮兵司令员,从此,他和李德生没有再直接共事过……
后来,在毛主席的重点提拔下,李德生升任速度非常之快。1968年,李德生升任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73年春,在筹备召开中共十大时,政治局开会讨论提名中央主席、副主席人选。
副主席人选的标准,毛主席提出了“老中青三结合”的要求。这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等开会。
毛主席问:“谁来当副主席?”
周恩来详细汇报了政治局开会酝酿的情况,毛主席听完,伸出手指头说:“我看,恩来算一个,洪文算一个,康老算一个,剑英算一个。”
毛主席沉思有顷,然后说:“我看,现在的候选人里面,有老的,有青的,还没有中的,我们不是讲‘三结合’吗?我们也应当‘老中青三结合’啊!”
按照当时的说法,四十岁以下为青年,四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为中年,六十岁以上为老年,那毛主席、周恩来、康生、叶剑英都属于老年了,王洪文则属于青年,确实缺一中年。
这时,毛主席又开口说:“这个‘中’,我的意见是从军队里面选。”
周恩来发言说:“同意主席的意见,建议李德生同志作为候选人,他是军队的,年龄57岁。”
毛主席说:“可以。”
在场的李德生没有一点精神准备。他赶紧站起来说:“我不合适。资历和水平,能力都不够。”毛主席看着李德生,李德生有点紧张,说:“从我们党内来说,李先念同志可以作为党的副主席人选。”
李先念就坐在李德生的旁边,他拉着李德生说,主席都表态了,你就不要说了。
就这样,8月30日,在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正式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同年年底,李德生与陈锡联进行了军区对调……
李德生与陈锡联“做事态度”
李德生与陈锡联有着非常相似的做事态度。学习方面,一丝不苟;生活方面,勤俭节约。
据李德生的秘书回忆说:
“每天,中午起,李德生常常要参加各种会议,直到半夜,才是属于他自己的处理文件电报和分管单位相关工作的时间。”
半夜时分,李德生回到机关,从来不乘电梯,而是从楼梯一层一层地爬到7楼办公室。每到一层,他都要看望各个部的值班室,询问值班员的工作生活情况。
7楼有几间大小不一的办公室,长期没有使用。东北边有一间是秘书工作的办公室,为了便于处理文件电报,有关部门给安置了一张大办公桌。李德生每次回来,就坐在桌子一边,处理批件和阅件。对于中央传来的绝密文件,他都会亲手将其装进信封,用“他人勿拆”的封条粘帖后发出,整个工作高效有序,一丝不苟。
由于李德生经常工作到后半夜,管理处安排了一个王师傅给他做夜餐,当时夜餐的标准是5角钱,还包括煤气灶的煤气费。由于李德生一再要求王师傅严格按照标准做,王师傅只好从大食堂买一个馒头,切片烤烤当主食,再做一点稀粥,买一瓶罐头酱菜每顿用一点,如果有结余,再买一条小鱼煎一下,这就是李德生的夜餐。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战友从外地来北京办事,给他带来一包家乡的麻糖,这并不值多少钱,但是李德生却让工作人员专门送回去并表示感谢。
李先念在生活作风上,与李德生一样,突出了一个“节俭”。
据李先念的部下回忆说:
“我多次到先念同志家中请示工作,有时遇到他正在吃饭。他早饭常是一碗粥,一个馒头,一碟咸菜,中晚餐也不过是一荤一素一个汤,顶多再加个小碟子,留客人吃饭也不加菜,只是数量多一点。”
李先念的孩子回忆说:
“他的衣服、鞋子,大都是五六十年代做的,补了又补。他吃饭时最常做的事情,是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拾起来放在嘴里。这些年,他身体欠佳,家里常常晚上为他挤一杯橘子水。当他知道要用五六个橘子才能榨出一杯橘子水时,心疼地说:‘这样太浪费了,以后不要挤水了,吃两个就饱了嘛!’”
晚年的李先念长期在北京医院住院,孩子们为了给他增加营养,就经常到人民大会堂的餐厅去打一份汤,一份要花25块钱。李先念知道后,一再叮嘱说,别去打汤了,太贵了。
李德生与陈锡联“退休日子”
晚年,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陈锡联和李德生,在各种场合下相聚的日子变多了。
1988年秋天,李德生陪同陈锡联、秦基伟等老同志,前往太行山看望慰问老区人民,鼓励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尽快把老区建设好。
1995年8月25日,李德生和陈锡联一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驻京老战友座谈会”,会上两人进行了恳切谈话。
1996年4月7日,李德生、陈锡联等38名经历过长征的老将军来到位于京郊大兴县的“北京野生动物森林”,兴致勃勃地参加营造“红军林”的义务植树劳动。
1997年,是李德生和陈锡联会面较多的一年。3月28日,李德生和陈锡联一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转折》首映式;4月28日,二人共同参加了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叶剑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7月1日,二人一起出席了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庆祝香港回归招待会。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在北京逝世,李德生悲痛万分。2000年12月5日,李德生在《人民日报》上以《威猛震敌胆,打仗数第一——深切缅怀卓越的军事家陈锡联同志》为题,深情回忆了他与陈锡联的战友情。李德生说:“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我将永远深深地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