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伟在教无喉患者进行嗓音训练。 受访者供图
“嗓音训练师”是这样炼成的
假如有一天失去了声音,怎么办?也许很多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它却真实地发生在许多“无喉患者”身上。对有口难言的他们来说,重新学会说话等于获得了第二生命。2015年,机缘巧合之下,张英伟与“无喉患者”结缘,逐渐把自己炼成了一名“嗓音训练师”,迄今已帮助100多名患者重获新“声”。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喉患者”一年比一年多,需要引起重视,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声音。
记者 朱清海
“连喉咙都没了,还怎么说话?”
什么是“嗓音训练师”?有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张英伟也是半路出家,他以前的专业是弹吉他。
张英伟告诉记者,2015年,他参加了广东一家大医院举办的喉科培训班,在与来自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言语治疗师”交流时才了解到,该医院有一个公益组织“佛山新声会”,持续多年开展无喉复声服务,成员均为“无喉患者”,即因喉部肿瘤或喉部外伤不得不接受全喉切除术的患者。他们在失去喉部正常结构后,无法正常通过喉部进行呼吸和发声,主要靠“食道语”或者“电子喉”发声,但在气息、音量等方面有所欠缺。
张英伟说,此前,他曾在教学中治愈过有嗓音疾患的人,交流时,那位“言语治疗师”问他,“能不能结合我的方法,帮助患者复声”。
“他们连喉咙都没有了,还怎么讲话?”张英伟说,刚开始时,他对这份“新工作”毫无信心,只是抱着交流的目的,他第一次走进了“无喉患者”的世界。
“第一次过去,完全一头雾水。因从未接触过无喉人说话,那时我都听不清患者在说什么。”张英伟说,通过接触和观察,他注意到患者靠“食道语”发声存在气息较短或音量不够等问题,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的嗓音训练资料,偶然发现患者发声与正常人的“气泡音”非常像。“我跟医院的言语治疗师说已经找到了一点方向。”张英说,他尝试在用“气泡音”原理的基础上,将延长气息、提高语调等方法应用到训练中去。“应用这一方法的第二个月,已经可以教患者学习简单的歌曲了”。
“鼓励唱K,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患者突然失去声音,如果不掌握方法就很难再发出声音来。张英伟接触的“无喉患者”多为60岁至70岁的长者,此外也有40岁至50岁的“年轻”患者,年龄偏大,复声确实有一定难度。
有一名50多岁的患者,在手术后变得很压抑。“每次参加训练时,教他方法,他总是摇头摆手,宁肯放弃也不愿练习。”张英伟说,在医护人员和病友的不断开导下,这名患者慢慢发出了声音。“听到他的声音,身边的所有人都笑了,他也在术后第一次露出开心的笑容”。
张英伟告诉记者,在学习“食道语”的基础上,学员进一步练习如何控制及延长气息,可以提高言语的连贯性;通过数次提高语调,逐渐由慢到快地练习,可以增强音量。不过,在训练学员唱歌时,张英伟坦言自己受到了一点“打击”。“最难的是唱慢歌,完全靠吐气弹响小舌头‘发音’,这需要个人更好地控制气息才能做到”。于是,张英伟就鼓励学员们在课外多去唱K,“唱自己最喜欢的,比如蔡琴、徐小凤等的歌”。他说,学员们在课堂上学的是方法,唱K则相当于实际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他们喜欢唱歌,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对复声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效果”。
“学得最快的,两三个月就可以发声,慢一点的可能一年也没完全掌握方法。”张英伟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帮助了100多名“无喉患者”成功复声,他们提高音调说话基本上接近正常人的水平,尤其是能够做到“咬字比以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