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尚未有成规模的牙种植体企业,参与联盟集采,对国产品牌是一个推动
文/ 信娜 阳尚吕
编/ 孙爱民
“2022年上半年力求推出种植牙地方集采联盟改革。”这是2022年2月1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公布的消息。
此次集采联盟由四川省牵头,加入者有山西和宁夏。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及,种植牙方案基本成熟,广泛听取了临床、企业和各地意见,准备今年上半年能够推出一个地方集采的联盟改革,“是在国家主导下,在牙科种植领域探索的一种集采方式”。
此次种植体耗材四川联盟集采,被视为消费医疗领域集采“第一枪”。
2021年11月18日,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第一次披露集采信息,目前集采联盟已采集口腔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及公立医院种植耗材历史采购数据。
目前进展如何?四川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种植体耗材集采还没开始。”
在种植牙花费中,种植体耗材费用占近六成,集采后,动辄上万元的种牙费能降低多少?20多年来,国内种植牙耗材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集采是否能有国产品牌成功突围?
能否大幅降价变数颇多
在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种一颗牙的费用大多在一到两万元,按一口种十几颗牙计算,将花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被称为“一口种植牙,一辆特斯拉”。
种植牙的费用一般包括种植体、种植基石、牙冠、修复材料、手术费用及麻醉费等。
种植体多数为进口产品,少量为国产。2021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场监管局对25家相关口腔医院(牙科)诊所的调查显示,该地有17家机构开展种植牙项目,收费为每颗种植牙6000元至22000元不等。
每一项费用明码标价,根据患者不同的口腔状况及品牌选择上下浮动。如有的项目,医生会视情况添加额外人工骨粉2000元 。
北京协和医院无痛牙科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景泉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公立医院种植体费用在3000元至12000元不等,其中种植基台1500元左右;牙冠分为烤瓷和全瓷,前者花费300元至1000元,后者需1000元至2500元,其他修复材料约1000元至3000元;手术费及麻醉费用3000元至5000元。
总体看,种牙总价格基本在7000元到22000元间。其中,种植体所有耗材,占总费用的60%左右,这无疑是左右整体价格的关键因素。
一份研究报告提到,使用欧美种植体的单颗种植牙费用约15000元,使用日韩种植体则在8000元左右。种植体是种植系统最核心的部件,按照单颗种植牙平均费用12000元计算,占比约40%。
前几轮药品和高值耗材集采后的大幅降价,让不少消费者对种植牙的集采降价有同样的期待。在人工关节集采中,多地集采平均降价超过60%。不过,由于种植牙进口产品垄断现状,集采能否实现大幅降价变数颇多。
集采的目的是挤掉各个流通环节的水分。口腔耗材的流通环节相对简单。
某大型口腔连锁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其所在机构的进口耗材采购,是创始人直接和国外厂家谈进价,只有少数几个公司核心高管知道底价,“小型机构顶多会与总代理商下属的一级代理商谈价格,流通环节加价的空间有限”。
材料的差距
种植体手术中,种植体系统是决定整个种植手术成败的关键。
种植体系统由种植体、种植基台等组成。判定种牙是否成功,一般要看术后是否口腔内无异味、种植牙及其周围是否诱发病变或损害等,关键在于种牙后能否实现日常咀嚼,尤其是术后能否长期维持功效。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与医生本身的技术有关,最关键就是种植体。
作为一种植入性的生物材料,种植体的构造颇为精,种牙过程是,将种植体以“骨结合”的方式固定在牙颌骨上,充当人工牙根,再通过基台与上部的牙冠连接行使功能。因而,除了种植体本身,还包含数量诸多零件,如修复、机台、封闭螺丝等。
种植体一般能维持15至25年,其耐用性取决于所选择的材料,这恰恰是国产种植体的短板。国内某三甲医院一名种植医生表示:国产产品几乎没有原创的种植体材料。
种植体材料应用最广泛的是钛合金。这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也是现代医学中植入人体运用最广的金属,约占80%以上。
国内外种植体材料基本以欧美钛材供应商为主,国内钛材厂商的工艺和成本尚未达到较高的商用水平,在生物相容性、强度、刚度、应变承载能力和耐腐蚀性能方面,不及进口钛材。
以全球最大的种植体品牌士卓曼为例,其在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整个生产线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搭建起来。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范德增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种植体生物材料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国产的种植体品牌2000年以后才起步,“现在主要还是跟随战略”。
在种植体耗材中,国产替代率最高的是牙冠。国产产品在色泽、硬度、使用寿命商与进口产品几无差异,价格更便宜。在一些口腔医院的套餐里,牙冠通常会选择国产产品,以便降低整体价格。
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的患者,更青睐进口产品。“医生说种一颗牙要花一万八,我特意问了种牙所用的材料是否都是进口材料,如果不是,就不在这做了。”一名在北大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接受《财经·大健康》记者采访时说。
集采是国产品牌的机会吗?
未来的种植体集采中,能有多少国产品牌中标?情况不容乐观。近期,《财经·大健康》记者采访了多家北京、郑州的三甲医院,均未引进国产品牌种植体耗材。
集采中标的国产品牌比率,往往与市场中的国产化率相关。
医疗器械市场的国产化率水平可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完成进口替代,比如冠脉支架;二是国产化率稳步提升,逐步向高端客户群突破,比如人工关节;三是未形成大面积替代,其中就有口腔种植体系统。
目前国内种植牙市场基本被外资品牌所垄断。德邦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占10%左右。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和韩国的种植系统占主导地位。2018年全球种植体市场中,头部的七大品牌占据97%,均是进口品牌。
平安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提到,中国种植体进口品牌中,使用欧美种植体单颗种植牙费用约15000元,使用日韩种植体则在8000元左右。
国产种植体品牌来说,这是一个被进口产品牢牢握住的市场,突围起来很困难。国内某种植体耗材生产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该公司产品一般下沉至省或者地级市口腔医院,且大多进入到该公司所在的省的公立医院内。该公司产品,是在士卓曼的一款产品基础上做了微小改动,“整个流水线一直到后期检验,都是采用瑞士及德国进口设备,整个设备就花了一个亿”。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国产种植体定位和韩系接近,但起步较晚,受到韩系价格压制,市场份额预计在7%,约有10多家企业,总营收规模在2亿至3亿元,最大的营收约5000万元,“目前尚未有成规模的种植体企业”。
根据平安证券行业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共有15家企业和机构获批种植体,其中两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份额相对占比大的有华西口腔医院、北京莱顿、威高洁丽康、大博百齿泰、江苏创英(由正海生物代理)等。
“市场已经被其他进口厂商牢牢地把握住了,技术、价格都没有优势。”范德增分析,目前国产产品的竞争力还不足。
未来的集采,能否给国产品牌带来市场份额增长?
“如果能在集采中标,一定利大于弊”,一名口腔行业人士如此分析,国产品牌这么多年都打不开市场,如果能进入集采,至少在品牌上能够减少一些高额投入。
集采中标意味着价格优势。种植体生产类似骨科耗材,除了原材料,主要依靠机械加工,主要成本在于机器的折旧摊销。成本会随着生产量提高而降低,集采恰恰能够提供稳定的需求量。
“我们也参与了联盟集采,这是趋势,如果不参与,以后可能连市场份额都没了。”某国产种植体耗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
#种植牙集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