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今年上半年,号称“全球第一房价”的香港,楼市又疯了。
而且涨势凶猛,每个月成交量保持在7000宗左右。预计2021年上半年,香港住宅成交量将达到39840宗。
剑指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
最夸张的是有一个叫“柏傲庄III”的楼盘。
30500人认购173套房,相当于176个人抢1套房,中签比例仅为0.56%,打破香港1997年“灏景湾”新盘“票王纪录”。
真的比刮彩票都难。
我记得前几年杭州有一个叫“远洋西溪公馆”的盘,6万人“抢”900多套房,号称创下世界纪录,但算下来,中签比例依旧没法跟这个比。
而且,这个盘的价格并不低,折合人民币大约18.65万元/平米,总价在484万~1753万元左右。
按照当地人讲,此盘户型多样,甚受欢迎,最大是94平米的四房豪宅,最小户型是26平米的刚需住房。
26平米住宅在香港很常见,但我感觉在内地,要是有开发商敢造出26平米这玩意儿,不知道会被多少人指着鼻子骂死。
我前几天跟一个香港读者说,我们内地三四线城市随随便便就是150平米以上的房子,一个客厅顶香港一套房,他连着打了10个问号,惊讶地说:
这辈子都不敢想象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在香港,即便是明星,都得乖乖蜗居在百来平的房子里。
其实看到“香港房价暴涨”这个数据后,周围很多人脸上都表现出了“不可思议”。
因为2019年香港遭遇了“暗黑风暴”,2020年紧跟着是疫情,香港旅游、金融两大支柱产业几近崩盘。
尤其是消费,过去内地人喜欢去香港购物,每年长途跋涉贡献天量GDP,然而这2年,香港相当于封了城,街边旅行社、化妆品店、药店、餐厅等大规模倒闭,很凄惨。
网上每天都有媒体预测,香港房价会暴跌腰斩,是刚需解放的好日子。
然而事实上,房价雷打不动,先是小幅下探,而后一路上扬,尤其2021年这半年,香港的房价涨得匪夷所思。
那么问题来了,都说经济是房价基石,这又该如何解释,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作用,接下来子木为你一一解答。
1
无地可容
大家都知道,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很多,经济、人口、政策、金融、土地等等。
但楼市之所以被称为“楼市”,它终究是个市场,而市场的本质就是“供需”,这个概念是所有因素的底层逻辑。
香港楼市跟内地最大的不同是,是“非政策性”市场。
政府不会出台什么限购限贷政策干预市场,相反,政策环境一向很自由,房贷利率很低,所以在买房这块,根本没什么限制。
但“非政策性”市场也会导致一个最大的弊病,“贫富鸿沟”。
香港人喜欢买房,尤其是富人配置资产,主要考虑的依然是房子。香港富人有多少?
引用花旗银行的数据,2018年,香港千万富豪有51.1万人,占全港人口的9%,此外,这些富豪人均有3套房,最夸张的有上百套房。
按这个比例计算,富人群体的房源占有量大概在150万套左右,占据非常大的份额。
这些富人持续将房价抬升,在香港,位置差不多点儿的房子,均价都得超过20万一平米,让普通人“无地可容”。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750w的香港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根本买不起房,很多都住在“笼子”里。
整个香港楼市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普通人拼命努力,追求房子,富人手握着房子,想方设法炒高割韭菜。
这种不健康的楼市让市场处于长期的“供需矛盾”中,房价一点就“着”。
疫情后,全球货币大放水,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充沛。
为了避险,香港富人群体砸钱继续买入房产,造成房产进一步稀缺,带动了整个楼市行情。
前面讲到的创了“新盘票王”纪录的盘,刚需自住比例约6成,其余4成都是投资者。
2
根本矛盾
香港高房价问题可以解决吗?
当然可以,站在市场的角度上,多盖些房子就可以解决了。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谁都能想到,是因为没有地吗?
只要你去过香港,一定不会这么认为,香港有大量的郊野公园,地非常非常多,装下香港750多万人口绰绰有余。
其实不让香港多建房子的,恰恰就是香港人自己,生怕房子多了会拉低房价,导致财富缩水。
在香港,但凡是上了车的人,无论是好几套房的投资客,还是二十几平住房的刚需业主,都“痛恨”房价跌,途径就是反对政府多盖房,多卖地。
房价跌了,之前高首付以及每个月好几万的月供,都将是压垮神经的稻草。
如果香港政府敢这么做,那么这些人就敢举着“民主”大旗,上街游行,说白了,就是屁股问题。如此看来,内地人还算文明,也就是砸个售楼处。
政府没办法,只能找土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填海造地”,解决居住问题,当时刘德华还为此站台,呼吁香港市民一起解决高房价问题,然而最终被人们骂得够惨。
所以香港房价无解,港人住房压力无解。
3
一幕幕悲剧
香港高房价的压力,对当地普通人来说,很绝望。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港剧,叫《香港爱情故事》,评分很高,被当地人视为年度经典。
主角陈子朗普通家庭出生,三十多岁依旧是无房青年,和对象谈了7年恋爱,而这7年时间,只能靠“开房”来维持二人世界。
香港酒店奇贵,不可思议的是,“开房”还得排队……
女主忍无可忍对陈说,“我不想40岁的时候,咱们还靠开房维持感情。”
求婚后,陈用手上所有的储蓄去买婚房,小两口看了很多房,但便宜的房子,基本又烂又破,中介不耐烦,来了一句:
“再这么挑,你等她绝经了都买不到房。”
陈问中介,这套房有什么卖点,中介说,最大的卖点就是,“独立厨卫”……
陈反映了香港底层群体的现状,全家人住在一套十几平米的劏房里,陈和两个妹妹睡上下铺,父母两人睡1.2米的双人床,无法翻身。
狭窄逼仄的空间,像牢笼一样,捆绑着全家人。
最终忍无可忍,母亲选择离婚,大妹变得无情而陌生,二妹则成了纯纯的拜金女,“眼里只有钱”。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公司小汪听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这么难,香港年轻人还不来内地发展,逃出香港?
这是个好问题。
4
香港化
为了得到答案,我问了很多对香港有研究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很深刻。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如果你出生在北京的普通家庭,北京房价这些年水涨船高,你买不起房子,也不能把姑娘娶回60平的小房子里,把父母赶出去。
你怎么办,离开北京吗?
这个问题我问过十个北京本地小孩,回答基本都一样“绝无可能”。
近几年,因为高房价问题,“逃离北上广深”的话题一直炒得火热,但逃离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外地人,而对于当地土著来说,这不叫逃离,叫移民。
而移民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抵抗风险的不确定性。更何况自己所在的,还是顶级城市,又能逃到哪里呢?
我曾去香港考察,采访过几个香港人,为何不在内地买房生活?
A是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对我说,想去但不敢去,也害怕改变,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内地找到工作。
在香港,工资收入很高,餐厅里普普通通的服务员都可以月薪上万,洗碗的都能上2万,只要不是太懒,基本可以保障基本生活。
内地虽然房价便宜,但收入也低,有了房子失去工作,也不划算。
B是一位香港在校大学生,读的金融专业,跟我说,已经计划未来在深圳或者上海发展了,结交了很多内地朋友,了解到内地这几年发展不错。
香港这些年产业单一,内卷太严重,大学生都在读金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唯一买房的机会可能就是走出去。
但感觉深圳的房价也很高,学区房都跑到20万一平了,税高,生小孩也不减税,收入也比香港低很多,所以未来更多考虑是去杭州或者成都、武汉试试。
有人问我,北上广深的未来是否会“香港化”?
我的答案是,社会不会“香港化”,但房价却挡不住“香港化”的趋势。
香港的房价是由富人炒作,“有房一族”配合拒绝供应,而形成的畸形结构。
但北上广深,则是经济发展,大城市群红利,全国货币流入,人们争抢资源的结果。
好在我们是政策性市场,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房价列车还会被强制刹车,让刚需还有“缓和”的余地;
好在我们有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甚至十八线小县城,年轻人在大城市实在买不起房,呆不下去了,还可以换种生活,退守“清净之地”。
但香港年轻人,那可真是,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