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教授代表荷兰格罗宁哥大学移植中心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合作协议(通讯员供图)
金羊网讯 记者符畅、实习生徐娇洋,通讯员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报道:3月21日,国际著名肝移植专家罗伯特·波特(Robert J. Porte)教授率团队到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参观学习何晓顺教授团队开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对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和理念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缺血”移植理念赞叹不已。现场,波特教授团队还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无缺血”移植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这项新技术新理念走向全球各地。
中国器官移植新技术获西方移植大咖“点赞”
去年7月,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解决了移植过程中缺血损伤这一“世纪难题”,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远在荷兰的波特教授阅读到美国移植杂志网站头条介绍“无缺血”肝移植的论文和视频后激动不已,他通过邮件与何晓顺教授取得联系,并提出想来中国参观学习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器官移植技术的愿望。
据了解,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UMCG)位于荷兰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医院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目前所有可能的器官移植手术都能在UMCG进行,包括在一次手术中完成多器官联合移植。波特教授现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是国际著名的器官机械灌注专家,也是《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编委。
来到中国后,波特教授在中山一院先后全程观摩学习了两台“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你们的手术太精彩了!”波特教授感叹道,“和在网上看手术的报道完全不一样,现场看感觉更加震憾。经过四天实地考察,这种手术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加强烈。”
其实这已经是波特教授第六次来中国了,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他这次是专门来学习“无缺血”肝移植理念和技术的。早在去年12月广州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波特教授就谈到何晓顺教授团队率先在全球实施的“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他表示,“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已从国际先进水平的跟随、效仿者,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
器官移植“弯道超车”,“无缺血”技术功不可没
据了解,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自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0多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跑者,是国际器官移植领域标准制定者和主导者,先后攻克了器官移植中血管吻合、移植物保存和器官排斥三大难题,使器官移植技术成熟运用于临床。
有专家指出,中国器官移植起步晚、底子薄,在理念上、器官捐献协调模式、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移植后感染等方面,尤其是器官质量问题等方面跟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
但近年来,以“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与新标准正推动中国器官移植实现“弯道超车”。
据介绍,何晓顺教授团队开展的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实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至今已成功开展了数十例“无缺血”肝移植,临床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具有传统肝移植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患者能迅速康复;同时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等。
何晓顺教授介绍,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团队从数年前开始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其过程是: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无缺血”移植技术或走向世界
“在器官移植上,我们以前是仰视西方,后来逐渐平视西方,‘无缺血’移植后,我们虽不会俯视西方,但心理上多少会有点优越感。”何晓顺教授说。
何晓顺教授还表示,中山一院将在近期把“无缺血”技术应用于肾脏移植,未来还将应用于心脏和胰腺等移植。相信通过“无缺血”技术,病人的预后会有更大改善,真正实现器官从“冷移植”时代到“热移植”时代的转变。
波特教授在访问中也表示,荷兰具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长久的器官移植历史,此次通过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进行观摩学习,对何晓顺团队首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印象非常深刻,希望尽快与之合作,将这个技术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
据了解,在此次访问期间,波特教授代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与广州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外科领域特别是器官移植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把“无缺血”技术和理念推向全球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