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好电影层出不穷的时代,当红的玉女明星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代表作。1980年的国产电影《红牡丹》就是为26岁的姜黎黎量身定做。多年以后,人们提到她,一定会提及这部电影,这就是时代的力量。
绝大部分对这部电影有记忆的农村观众,差不多都是搬个小板凳在露天看的。孩子就对电影深刻记忆的就是,一团红色的火焰在驰骋——红牡丹骑马特酷,特来劲儿!
老电影不仅占据了历史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们具体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让人想起当时一起看电影的人和那段特殊的日子——1980年,我和剧中人童年红牡丹一样的年龄,在露天广场,看这部看电影讲述中国民间杂技艺人的悲苦人生。
江湖戏班的皇甫义,有一天在街上看到自卖自身的亲生女儿王莲(皇甫义年轻时撇下一妻一女外出闯荡,成为马戏班主后,早把家中妻儿丢在脑后,妻子与女儿已沦为乞丐,小王莲在人市上标卖自身,而皇甫义已经不认得自己的女儿 ),出钱将其买下,赵大爷(小王莲母亲临死前,把小王莲托付给他)不忍失去王莲,也随之进戏班当马夫。
——亲爹认不出自己的孩子,一开始,这部老电影就没有摆脱过去类型片的固定思路,故事展现的旧社会情景基本都是书本教材上的套路,格式化、类型化、脸谱化。但是看不到一个浪费的场景!我对这一切呈现是如此熟悉,以至于可以随时停下来、任意从某个场景开始,它们让我沉醉其中。
小王莲成为皇甫义马戏班里的一员,到处漂泊,卖艺挣钱,她在富人的后花园被吊着头发荡秋千一幕,反应出这其实是一部很残酷的电影——旧社会万恶!
电影人物众多,但都很单一,没有给观众留下多少深刻印象,除了女主红牡丹,稍显成功的人物当数马戏团老板——皇甫义。
这是个精明伶俐,不安于贫苦困厄,有野心,贪婪无情的人。从投身在一个马戏班里卖艺糊口开始,在江湖生涯中,学会了钻营拍马。为了赚钱,他将马戏班带到香港,拜在财阀门下,为让自己青云直上,改变“头上汗湿,才口中有食”的现状,他讨好财阀,牺牲红牡丹和九月菊作为交换工具,然而最终还是人财两空,亲生女儿也离开了他。孙树林将这个不太讨好的男主形象演绎得精彩。
十年过去,王莲出落成色艺双绝的马戏班台柱子,艺名红牡丹。
小孩都记得她很美——五官饱满,脸若银盘,骑马射箭的姿势是那么好看。这是个符合传统审美,娇媚和青春活力勃发的一代女神形象。
什么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就是姜黎黎的样子,美得过目不忘。
十年来,红牡丹和同班师兄妹——五龄童、九月菊,为皇甫义挣尽了血汗钱,填满了皇甫义的钱囊。
八十年代初期,明星武术刚开始红火,马戏演员的表演像武打又不是武打,他们一袭披风,纵马扬鞭的潇洒,令人无限神往。街头杂技场景的还原也很不错,这也是《红牡丹》公映后立刻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
在红牡丹这个角色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天生丽质、如花似玉。
精彩的马戏表演,将红牡丹内里的刚毅倔强,那股很拧的刚劲儿,给予了酣畅淋漓的特质呈现。
电影主题歌是那首非常有名《牡丹之歌》,一直传唱到现在,我从小听到大,听说现在还衍生出了《五环之歌》。这首歌曲流传的广度,超越了电影,这也是国产电影的特色。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
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美!
“当我们感到悲伤、孤独、焦虑或迷茫的时候,我们想让自己想起来自哪里,或者我们是谁……我们更喜欢那些熟悉的、喜欢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迷茫、失恋、感到压力或与疾病作斗争时,都会看那些能让人感到安慰的电影——我们希望以此来给自己安全感。
尽管主题曲和剧情不太符合,但我们还是觉得,这就是为红牡丹本人唱的,是为歌颂她而唱。《牡丹之歌》不仅为姜黎黎本人量身订做,还让蒋大为声誉鹊起。
姜黎黎的明星生涯就是从《红牡丹》这部电影开始。当年,这个角色是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啊,她是那么美丽,阳光,健康,绝非当今锥子脸网红脸病态美可比。
姜黎黎穿红衣服英姿飒爽的样子很靚!多年之后,人们对整部剧的记忆凝聚为一个骑着马表演的红衣女郎。
其实若说《红牡丹》这部老电影达到多高的艺术境界,倒也未必,今天回头再看,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定,都显得很粗糙。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脸谱化,比如人物非黑即白,坏人必定满脸猥琐、阴险奸诈,好人必定满脸正义、气质凛然,一出场就能被判定个八九不离十,这也是那个年代许多电影的通病。
再比如对有钱人的丑化,有财产的人都不是好人,实际上就是对资本的丑化。对资本家夸张的描写,也太假。
平心而论,以前的片子多少会对有资者有一些丑化,但是金钱对人心、人性到底是怎么样一种作用,是一个很思辨的话题,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深入去探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财阀张德仁看上了红牡丹,红牡丹不从,这让张德仁恼羞成怒,在一次演出中,他报复性地害死了红牡丹的师姐九月菊。
这表明,在旧社会,卖艺之人没什么尊严,无论多声名显赫,照样任人欺凌宰割。
红牡丹策马踢翻了张德仁的看台,张德仁受伤倒地,命令向红牡丹开枪,五龄童纵身跃起,以身体挡住心爱之人,不幸中弹牺牲,这一幕至今难忘,每每想起,意难平!
每次重温它们,我都想找出与第一次观看时可能错过的细微差别,这看起来都有道理——我们追逐老电影的背后,正是在无意识地体现出了我们其实在追逐一种正在缺乏的东西,那个东西如此重要,以至于现在的电影给不了,至于是什么,那就见仁见智。
戏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回内地,红牡丹在船上肝肠寸断。到此为止,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放到今天,肯定会被一些观众喷为“狗血”。但放到八十年代初,则让绝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新鲜,故事的冲突效果令很多观众称奇。
电影魅力在于怀旧,我就喜欢老电影这个调调,多半是一些平凡的东西,调子较为沉闷,但却有清新之感。所谓“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我想,这部片的剧情如果翻拍,肯定效果更好。
人财两空的皇甫义,在回乡的船上,盘算为了将摇钱树红牡丹永远控制在手,起了霸占红牡丹为妾的念头——他做梦都没想到,他想霸占的红牡丹竟是他多年前抛下的亲生女儿。
电影结尾是惊人的,天雷滚滚,皇甫义倒在红牡丹母亲的坟前。
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剧本谈不上超棒、表演也不是很出色,但是意义伟大——爱国、忠贞、良心,这些东西有时候比混得好重要很多很多。
要在这个压迫,落后的社会里寻找出路,除了自救,别无他法。红牡丹跨上骏马绝尘而去,消失在茫茫旷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