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岁月,因为喜欢摄影,玩过的相机真的无数了。
我第一次接触照相机是1981年,和同学出去玩,他带了一台海鸥4A,他主照,我看得眼馋手痒,他也给我按了几次快门。那感觉,今天似乎还有心跳的冲动......
到了1982年,我买的第一台相机是海鸥4B,花了125元,同时又花16元买了一个小晒箱,自己冲洗照片。
然而照相机很快就进入了135胶卷时代,开始了彩色摄影的普及,我把使用120胶卷的海鸥放进了书柜,它落伍了。
我玩过的第一台单反相机:理光KR-5相机
日本理光(RICOH)相机是进入中国比较早的,虽然它的档次不高,但那时中国生活水平很低,国产相机技术含量也不高,还是觉得它是好相机,特别是理光-5相机卖价也在500左右(同国产的海鸥DF-1差不多),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
现在看这款相机完全是塑料的,成本并不高,但那时我不懂,虽然不贵,也买不起,趴在相机店的柜台上,看过好几回,就是眼馋。
1984年5月,有次同朋友一起出去玩,他带来了单位的理光-5相机,就是这款KR-5,也是配的35-70变焦镜头,让我太眼热了。
他看我喜欢,就把这相机借我玩了两天,我当即去买了一个彩色、一个黑白胶卷,彩色的送彩扩店,黑白的自己冲了胶卷,让一个报社的朋友帮我放大了几张。
现在能找到的只有这张照片了。
这台相机一下子又激起了我的摄影想法,但那时还没有想买单反相机,还没有结婚,能支配的钱太少。第二年我买了一架“万达”自动小相机,花了180元,用它拍摄很多旅游和工作照片。
这台理光-5相机虽然不是我的,也是只拍过两卷,但是印象太深刻,影响太大,所以我视同了人生第一部单反相机,也确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我玩过的第二台单反相机:确善能CT-1相机
如果说理光相机档次不高,那么确善能(COSINA)就更低了,当年理光公司在日本也算中等水平的相机厂商,而确善能就是最低的那种相机厂了。
我买这台确善能相机是到了1988年,这个时候进口相机已经经历了差不多两次涨价,加上那时也不懂,买它是在一个私人开的小彩扩店了,加上50/2标头花了1350元。
买它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手里有了一点积蓄;而是喜欢摄影到了一定的痴迷程度。
这台相机同上面说的理光KR-5虽然同级别,但它的快门档位要多一些,有了慢门。
后来我又给它配了一只日本产的杂牌75-200的变焦镜头,用它主要是拍生活照,给后来出生的女儿拍照片,也拍了不少工作上的照片。
这台相机同理光-5相机功能是一样的完全的机械快门,也都带测光功能,小巧而轻盈,也非常结实耐用,基本是用不坏的那种。
当然了现在看这种相机机械部分没有问题,但使用镜头的光学部分不行,拍的照片分辨率、色彩还原都不行,但那时不懂,何况拍的照片都是去冲洗店,而冲洗店的质量难以把控,前期拍摄的很多努力,都会被后期冲洗给碾压了。
我把玩过的第三台单反相机:理光KR-10相机
1990年我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并到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而前任给我留下了一台相机,就是理光KR-10相机。
理光-10与六年前使用过的理光-5相机是一个系列,但是这个明显要高一个级别。理光-5是机械快门,完全的手动曝光;而理光-10是电子快门,它有一档非常实用的A挡(光圈优先),在拍摄中非常有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光线,又需要快速抓拍时,可以说得心应手。
其实就是现在拍照我依然主要使用A挡曝光,特殊光线用一下曝光补偿就可以了。
这一阶段,我手里就有了两台可用的单反机,现在看虽然都是很一般的机器,但当年绝对是比较扎眼的,再按上我的变焦镜头,出门背着,很拉风的。
有人可能会问,一台就够了,你还会背两台相机吗?嘚瑟个啥?
当年确实要背两台相机,一台拍彩色胶卷,一台装黑白胶卷。
那时我给单位拍照有两个用途,一是拍资料(用彩色胶片);二是拍新闻照片(用黑白胶片),因为要给报纸投稿,需要黑白照片,自己还做了一个黑白暗房,自己冲洗照片。
当然了当年我还看过带着三台机身的人,除了负片,另外一台装的是反转片,因为价高,很少拍。
而现在使用数码相机了,我也经常看背两台相机,为的是不换镜头,每台装不同焦段镜头,到是觉得不能理解了,除了快捷,没有必要太负重啊。
这一阶段拍摄的照片比较多,还是贴一张自己的照片吧。
我把玩过的第四台单反相机:尼康FE相机
尼康相机(NIKON)相机在当时绝对是高档相机了,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尼康FM2成为摄影记者的标配,几乎成了身份的代表,不可能不刺激着我。
九十年代,我对摄影器材研究入迷了,我觉得自己用过的这些相机太业余,而我用的镜头更是太“狗头”了。
尼康与佳能开始进入我的视线,特别是对优质镜头的期待简直太折磨人了。
但我当时的收入还不能随心所欲地购买相机,路过相机店虽然还会留恋回头张望,但没有非分之想,尼康相机太贵了。
虽然尼康不行,但俄罗斯相机进入了视野,我在沈阳用350元从一个胖胖的俄罗斯老太太手里买台基辅-19相机,带一个50/2的镜头,很快我又买到了两只配套的定焦镜头:35/2和100/2.8。
但是俄罗斯的相机质量太差了,不仅手感不好,还有各种问题让人挠头,我又把视线拉回到尼康相机上,因为它们使用的镜头卡口(AI口)是一致的,可以通用,我想用俄罗斯的镜头匹配到尼康相机使用。
这一时期(1993年),我结识了广州的情迷的廖志强,他也做二手相机生意,我电话打过去,他说刚好有一台尼康FE机身,可以1300元给我,第二天我就把钱打过去,很快机身就邮寄过来了,是黑色的FE,外表略有磨损,功能完好。
尼康FE机身也是电子快门的,功能同理光-10基本一样,但这台相机的手感太好了,快门震动很小,我特别喜欢,再加上三只俄罗斯定焦头,一套设备配齐了,成了我的主要设备。
这一阶段拍照片基本都是这台相机,那时使用尼康的不多,懂行的都很羡慕,当然了我配的俄罗斯镜头并没有人注意,只是自己觉得不正宗,干好在一家小器材店里看到一只尼康50/1.4标头,标650元,这是几年前价格(此时看外面报刊资料都卖800多了),于是果断买下,配齐了我的尼康器材。
这一时期,也是我拥有摄影器材感觉最好的时期。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开始大量地接触各种二手相机和摄影器材,手里使用的器材也开始不固定,开始是尼康F3专业机和佳能的EOS5相机,后来可以说大部分相机都玩过了,但却没有最初的兴奋劲,到了今天记忆更是淡漠,远不及最初的这四台单反相机入眼、入心啊。
当然了,我现在手头收藏的这四台相机,也不是我原来使用过的,是我前几年一时情怀上身,在二手店或地摊上淘来的,现在买这些单反已经非常的便宜也容易了。
传统相机贬值,但记忆,并没有打折,它们给我的人生乐趣无可替代,一直觉得,该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记住它们,也就记住了我的那段岁月,内心暖暖的。
物为人用,方为良器,相机是工具,也是载体,更是伙伴,有时觉得它又似乎有生命.....